引言
现代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都有哪些,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发展企业?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逐渐用于解释经济学、金融学和企业财务学领域的各种现象。
具体而言,市场中参与交易的不同主体对目标信息的知悉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市场中的卖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充分了解交易产品的真实情况,并能充分获得对方信息,能够获取超额收益。
而买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信息获取渠道受限,可能发生利益受损的后果,且无法有力地打破这种僵局,使市场信息不对称成为市场的常态。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带来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一方面,具有委托代理关系的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两权分离制度使得双方有不同的利益需求,相对于日常经营活动的决策者,企业所有者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
尤其在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管缺位的环境中,为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生存土壤,管理层具有的信息优势使其为了私有收益,很可能侵占股东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为维护自身声誉,隐瞒或选择性披露负面信息,进一步加大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中外部投资者与企业内部所有者、经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拥有强势信息优势的内部人为获取超额收益,可能会做出盈余操纵、虚构利好信息、隐瞒不利信息等行为,但是处于信息劣势的外部投资者既没有获取真实信息的能力,也没有有利的信息挖掘渠道。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投资者会放弃收集公司层信息,导致市场和行业信息大量充斥着整个资本市场,股价的价格偏离价值,降低了其引导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能力。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管理层操纵、隐瞒公司层信息提供了机会和空间,损害了公司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的权益,阻碍公司特质信息融入股价,最终提高股价同步性。
委托代理理论
基于博弈论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是指随着技术进步、企业规模和生产力的提高,管理决策工作更加繁琐复杂,于是,企业决定从职业经理人市场聘请人员,负责企业经营决策工作,致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表明企业存在着代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所有者与管理层固有的自利行为,使二者面对利益冲突时,总是站在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一方进行决策。企业所有者追求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作为受托方的经理人追求的是高额薪酬,私有收益以及在经理人市场中的地位和声誉。
作为委托者的企业股东不具备专业经营管理知识,加之对经理人的监督管理需要付出各种显性或隐性成本,一旦监督成本低于监督行为可能带来的股东收益时,就会出现所有者缺位的可能,这就为代理人追求自身收益做出有损企业发展的不利决策。
这类由所有者监管缺位造成企业和股东利益受损的代理问题,被称为第一类代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小股东也存在利益不一致的问题。
大股东持股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出有效的监督作用,他们更有意愿为企业整体利益对管理层的决策行为进行监督,但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容易诱发“一股独大”现象,使其对企业有强大的控制力,为迎合大股东的需要,管理层很可能联合大股东进行各种以牺牲小股东利益为代价的交易行为,大股东也很可能占用企业资金,或通过“关联交易”等掏空行为,损害小股东利益。
这类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被称为第二类代理问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促进了企业金融化行为,在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薪酬与金融工具投资挂钩,这种业绩要求是管理层更倾向于高收益,回报快的金融、房地产业,以实现业绩目标、谋求更高薪酬和职位。这种行为忽略了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是企业逐渐脱离实业发展,表现为“脱实向虚”。
预防性储蓄理论
经济学中著名的预防性储蓄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初得到极大发展,该理论是指为预防未来收入水平的下降带来消费的水平的降低,未雨绸缪的消费者在环境较稳定时储蓄资金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管理层是企业决策行为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因此,预防性储蓄理论同样可以解释企业部分决策行为。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事件冲击企业资金链,对企业资金需求造成不利影响,企业会选择实施资金储蓄行为。
相比于货币资金,金融工具的高流动性和可变现性使其成为企业储蓄对象,尤其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中,配置一定程度的金融资产可以缓解企业可能要面对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同时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价格波动,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充足的金融投资收益。
比如:企业在预计金融工具未来价值上升时,选择当下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持有期间内市场价格波动的潜在收益,在企业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便显现出来,增加企业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从而提高企业营业利润。
企业通过这种储蓄方式可以缓解在市场低迷状态下,可能要面临的资金短缺风险。因此,金融资产的预防性储蓄功能使其备受企业管理层青睐。此外,随着金融市场日益发展,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可供企业选择的各种衍生工具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分担市场风险的作用,比如:系统风险、汇率风险等,可以缓解企业可能面临的融资约束,帮助企业走出财务困境。
管理层短视理论
管理层短视理论属于公司治理理论之一,是指管理层基于自利动机和职业发展需要,偏爱收益快的短线投资,放弃需要长期投入,短期收益较慢的长线投资。
对于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而言,实业长远稳定的发展,是其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而管理层的这一行为挤占了长期资本投资和技术创新研发投入,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并且短期收益高也往往意味着潜在风险大,这些风险的传染效应严重损害企业价值,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很有可能使企业快速走向衰败。
首先,企业所有者为实现企业和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管理层为企业业绩做出贡献,但却加剧管理层短视行为,其为谋求私有收益,比如:高额薪酬,职业升迁,更倾向于选择短期获益但对企业长远发展没有助益的业务活动。
其次,管理层短视行为也迎合了市场中跟风投机的机构投资者的需要,这类机构投资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2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