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经济学,你会想到什么?
在我跟经济学结缘的时间可以追溯到高中时代,在我们县城课外书还是很匮乏的时代,同龄人都在读课本上的马克思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学的时候,我已经在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了。
读了这些课外书之后,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改变,也许是读得不够深入,只兴奋于这种高阶知识带给自己的谈资,这就像培根所说的装潢吧!学而无用的学科。
上了大学之后,对经济学类的书,读得更加疯狂了。那时,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只要有空就去图书馆把所有跟经济学科相关的书,读了一遍,什么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自由主义经济学、课本类的宏观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等。图书馆的藏书也不算大,反正那个月过后,就没有我想读的经济学类的书了。
我在学校时没有选修过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倒是蹭过半学期这门课,那时完全是因为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漂亮,现在看来,学那么多知识,只记得老师的漂亮了。
疯狂地读了这些经济学类的书之后,似乎也没感觉到自己有什么变化,只是对当代的经济学家的名字倒是记得很多,奈特、米塞斯、哈耶克、科斯、克里格曼等国外的经济学家,或张维迎、周其仁、林毅夫等国内经济学家。
另外一个收获就是现在写文章时,他们经常出现在我的文章里,就像遇到熟人一样,几年前见过,现在还把他们邀请过来。
不管是像查理芒格那样学习知识模型也好,还是像费曼那样把知识表达出来,或者是像塔勒布那样直接运用知识在工作中,我都没有做到吧!所以,我的学习还是积累知识的组织方式是有断裂的。
经济学这门知识,到底该如何去学?为什么那些大佬都似乎对经济学都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有一套自己的体系。
我倒觉得,从运用入门可以学习张五常的研究方法,从观察入手,深入到真实的市场经济中,他的《新卖桔者言》就是来源于他的街头观察。他分析经济学就是用供需两条线来解释,甚至他自己也认为学习经济学就是这两条曲线,并把他的思考和研究方法写进了《经济解释》里面了。
但是论通俗易懂,还是选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是我高中就已经在读的书了,即使是现在,我依然记得学到的那几个经济学概念最初还是来自于这本书的。
比如最重要的一个假设概念时理性人假设(虽然亚当斯密比他更早提出来,但我读曼昆的书更早),关于市场经济个体的理性人假设直到后来看了行为经济学之后,这种观念才会慢慢的有一点放开,但不影响我对这一观念分析的执着。
经济学在20世纪是一门显学,很多交叉学科都跟他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关系。文科学科就是这样,就是相互交叉,相互参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学科看似比较容易做出成绩。实际上很不容易,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已经研究了有三十年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些天看到一些知识付费里的课程,标题都是用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的概念,我在想,这些知识概念的获得,很难吗?还需要去听个音频才能学,学习的成本是不是有点高!本来是在碎片化的时间才能听的,最后却把大段的时间用来听,看起来一点都不经济哦!
因为这里也涉及到经济学的另一个假设,就是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也属于经济资源的一种吧,还是在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叫《注意力经济学》的书,早早就开始了注意力的探索了。
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但理性人未必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可能会做出舒服的选择,因为听着比看得舒服。而看是比听的效率更高的学习方式,所以,理性人不会做出理性的选择,虽然这个学习效率的发现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其实,本篇只是想回顾一下跟经济学发生的一些关系,因为我要开始写经济学科的一个系列文章。好像给自己埋了很多坑,以后总有时间去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24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