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齐亮源自|齐亮说
1
不走寻常路的少年
他是一个学渣。14岁的时候,因为数学和外语不及格,不得不留级一年。他的大部分必修课成绩都是班里最差的,属于老师经常批评的那种“很聪明,但不用功学习”的学生。对于同龄人学的、老师教的东西,他毫不感兴趣。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则非常沉迷。嗯,你猜错了,不是电子游戏。是植物学,他的父亲是一位植物学学者,家里有将近10万件标本(是不是很震撼?)。他是父亲植物学研究的助手,常常一本正经的跟着父亲一起出席维也纳动植物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他还喜欢摄影、骑行、滑雪、攀岩、戏剧、登山……他喜欢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去登山,开辟新的路线,享受艰险的地形所带来的乐趣。那个不走寻常路的登山少年不会想到,多年后他也会在经济学领域“开辟一条自己的专属路线”。哈耶克
2
突如其来的战争
战争来了。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初期人们都很乐观,整个奥地利充斥着震耳欲聋的爱国主义的喧嚣(其他的参战国也一样)。和所有的爱国少年一样,他也觉得胜利轻而易举,并且理所当然。当然,战争总是以真实的残酷一遍遍的打脸这些无知少年。快18岁的时候,他也参军了。在战场上,炮弹的碎片削掉了他的头上的一块皮,弹片灼伤了他的皮肤。他儿时的好友战死。几十年后,看到对方的照片,他仍然会哭起来。残酷的战争改变了一代人,他也是其中之一。战争让他的兴趣从植物学转向了经济学。他在战争的间隙读那些宣扬计划经济的小册子,思考这个世界的未来。那是流行计划经济理念的时代,人们幻想在战后萧条破败的世界上设计出一个理想的天国。“我们感到,我们成长于其中的那个文明已经崩溃。我们立志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正是这种再造社会的渴望,鞭策我们投身经济学研究。计划经济理论许诺给我们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公正的世界。”当然,学业的选择除了“拯救世界”,也有现实的考量。他在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颇为犹豫,最后还是选择了经济学,因为感觉后者更容易就业。
3
充满温情的友谊
他的大学经济学老师是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维塞尔。维塞尔是那种让他着迷的老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正是在维塞尔的指导下,他得以踏入经济学的门槛。老师为他写了推荐信,介绍他认识米塞斯(后来的奥派第三代掌门人)。推荐信中把他说成“一位前途无量的经济学家”。见面时米塞斯看着他说:“前途无量的经济学家?我可从来没有在我的课堂上看过你。”哈耶克与米塞斯他其实去听过米塞斯的课,只是不喜欢米塞斯坚持自由市场的那套理论。然而成长就是不断的打脸。米塞斯驳斥计划经济的经典著作击碎了他曾经的美梦。让他和同时代的许多精英发现,他们所向往的社会改革完全走错了方向。两人后来成为了终生朋友。
4
贫穷的留学生活
米塞斯推荐他去了美国留学。那是一段贫穷悲惨的生活,有一阵他兜里只剩下25块钱了。万般无奈,找了一份去餐馆刷盘子的工作。(虽然后来没有去)在美国,他的两双袜子上都是洞,为了遮掩,只好套起来穿。不过,留学也让他的英语熟练起来,接触到了美国的经济学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19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