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内容提要
索洛-斯旺模型的不足——太多外生因素
储蓄率内生化——拉姆齐-卡斯-科普曼斯模型
科技发展内生化——罗默模型
人口生育内生化
首先给大家道个歉,上周比较忙,加上电脑出了点问题,就没有发布更新。
本周接着之前的《经济史话|盘点宏观经济增长理论(上)》,继续介绍宏观经济发展模型。
上次我们讲了马尔萨斯、拉姆齐、哈罗德、多马、索洛和斯旺。
索洛-斯旺模型是当代宏观经济学中最有名的模型之一,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该模型认为,随着资本积累不断增多,资本的效率会逐渐下降;超过一定的量以后,更多的资本并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因此,索洛-斯旺模型暗示了经济增长必将停滞的未来。
(图中逐渐平缓的曲线代表了人均资本带来的产出)
然而这与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是不符的。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像索洛-斯旺模型预示的那种停滞。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可以从模型的假设条件入手。资本效率的衰退,是以既定的科技水平为前提的——在给定的技术水平下,更多的资本并不能同比例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科技水平也在发展呢?
现实中,科学技术确实是随着历史的进展而发展的,因此经济学家想到了用“科技发展”这个因素来弥补索洛-斯旺模型的结论与现实之间的沟壑。
乐乐在之前《查漏补缺
“科技”这个概念,你用对了吗?》里说过,“科技”这个东西在经济学中是个黑盒子。它很难明确定义,也不好解释。因此,长期以来,经济学家都把科技作为一个外生的因素(也就是模型之外的因素),进而就有了这样的结论:
科技发展会带来经济增长
我们假设科技水平是长期增长的
长期经济增长最终要依靠科技的进步
至于科技为什么会进步,我们不知道
如此一来,长期经济增长模型就有种什么也解释不了的感觉。
索洛-斯旺模型以后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型,追求的往往是把各种外生因素内生化。
拉姆齐-卡斯-科普曼斯模型
这次的模型名字更长了!
毕竟有三个人嘛。
拉姆齐这个人,上次已经介绍过了,简言之就是个死得太早的天才。他的经济学思想在他死后二三十年间无人问津,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卫·卡斯(DavidCass,~)和特亚林·科普曼斯(TjallingKoopmans,~)才分别用拉姆齐的储蓄理论丰富了索洛-斯旺模型。
在索洛-斯旺模型中,储蓄率是一个给定的外生因素。结合拉姆齐关于国家最优储蓄率的研究,卡斯和科普曼斯把储蓄率的决策内生化了。这样一来,储蓄在宏观增长模型中,就有了微观经济学基础。拉姆齐-卡斯-科普曼斯模型是索洛-斯旺模型的补充与拓展。它们都是新古典主义模型,都在市场充分竞争的大框架下运作。
到拉姆齐-卡斯-科普曼斯模型为止,宏观经济模型研究进入了停滞。模型越来越精美,但与现实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我们在IB经济学中学习的Section4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在这个时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分道扬镳的,因为发展经济学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1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