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抱住华为


白殿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6712021.html

口述:路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企业与政府研究所所长)

采访:徐悦邦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全文字,预计阅读需16分钟。

美国制裁华为的手段,正在步步升级,每一步都是置人于死地的杀招。

而每一位关心华为的人,都不免会为这一个问题所困扰:

离开了美国,华为还能活吗?

这背后本质上是一个信心问题。它涉及到:我们是否相信,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现代化?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中国工业是仰人鼻息,还是奋发自强。

正和岛近日专访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路风作为一名长期研究技术进步、工业发展的学者,著有《新火》《走向自主创新》《光变》等影响很大的工业史著作,他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

华为的命运,

是国家命运的一部分

美国制裁华为这件事,我认为它不是一家中国企业自身的事,是一个国家的事。

今天中美 、技术战,是两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所遭致的结果。

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的67%。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和工业实力接近美国,存在着超越美国的潜力,所以美国总会在一个什么情况下——不是 就是别的战——总会整你的。

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超级大国,举国之力打击一家企业的情况。目的很清楚,就是阻止华为在5G上继续 。

按美国司法部长巴尔的说法,“这是19世纪末以来,历史上 次美国没有引领下一个技术时代”。

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有史以来 次在一个重要技术领域 。

不让中国在已经 的领域继续 , 的办法就是把华为打掉,所以美国罗织了罪名。

去年美国制裁华为,命令美国企业不得向华为供货,结果美国企业损失很大,股市动荡影响到经济运行。而华为还能找到替代性的供应来源,所以去年没有把华为限制住。

这是因为美国的半导体工业存在着一个短板,下游工业、制造业逐渐衰落了,它产出的近80%依靠海外市场,其中大头就是中国。

年,美国供应了全球46%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品,自己消费22%;相比之下,中国供应了全球5%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品,却消费了34%。同年,中国生产手机18亿部、计算机3亿台、彩电2亿台,分别占到全球总产量的90%、90%和70%以上。

这种结构意味着中美之间处于一种“核恐怖下的和平”的状态。美国有技术和工业的优势,中国有市场优势。

它意味着,如果双方脱钩不会单方面疼,我疼你也疼。如果中国的芯片市场没有了,美国必然要倒闭一批半导体公司。比如一旦禁售,高通公司肯定破产,因为它2/3的芯片产品卖给中国,在美国本土的销售额只占到5%。

所以美国今年就改变了战略,更凶狠了,以使用美国技术为名,要求全世界的半导体供应链都不得向华为海思芯片供货。

美国想达到的目的有两个: ,把华为的海思芯片掐死;第二,继续从中国市场赚钱。如果真这么执行下去,华为是很容易扛不住的。

所以我认为,华为被制裁这件事关系到中国有没有发展高技术工业的权利。华为的命运其实是国家命运的一部分。

因为一旦华为被打掉了,今后任何一家中国企业都可以被打掉,只要你比美国 。那这就意味着,中国从此不要再想着在高技术工业上赶超美国了,不会有企业敢这么干了。

目前这件事已经持续了1年多,美国方面是有战略的,而中国迄今为止一直是做一些战术性动作,找一些方法来规避美国的禁令,自身并没有形成战略。

“没有战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主要是中国接受了美国的说法: 时,美国耍了个滑头,说华为事件和贸易谈判是两件事。

但这是两回事吗?实际上是美国一个战略下的不同领域,跟你打的既是 ,又是技术战,总体战略目标就是遏制中国的发展。

中国接受了这个说法后,在今年1月份孟晚舟还在被非法羁押的情况下,就和美国达成了 阶段贸易谈判的协议。两件事脱钩了。

这样一来,就使得美国可以各个击破、步步紧逼。美国把华为打垮后,就会在贸易谈判上住手吗?或者说贸易谈判让步了,他就不会把华为打垮吗?

如果把华为事件上升到国家层次,和贸易谈判挂钩呢?可以设想一下这个场景,去年你不放孟晚舟、不取消对华为的制裁,那贸易谈判就没得签,僵住了。

这就意味着一直没买他的农产品。那今年特朗普、美国经济是什么滋味,可以想象得到,美国经济就有崩溃的可能。

只有当中美两个国家都面临这种极端可能时,才有可能恢复理性。美国才不会极限施压。

我担心的是,中国现在没有战略,就是步步退让,看不到尽头。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华为的事情当作国家战略来做。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是国家对国家了。

对中国来说,你要是想打垮华为,那咱们就彻底掀桌子。比如颁布一项法令,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产品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拒绝向华为海思供货,否则就禁止销售。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最近中芯国际因为怕被美国制裁,也对华为断供了。如果中国个别企业的行为都要受到美国政府的控制,那中国还能发展高技术工业吗?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做不就使那些向华为海思供货的中国企业都遭到美国制裁了吗?我个人认为,这并不可怕。因为会有一件大好事发生: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链就形成了。

中国半导体工业有两个非常罕见的特点:

1.水平处于落后状态,但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能找到中国企业。

2.半导体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中国企业都在单打独斗,从采购设备材料,到设计生产,再到向市场供货,都是各自在找自己的循环。

比如过去10多年,中芯国际一直是国外订单大于国内。为什么呢?因为国内企业认为中芯国际不够先进,会找台积电代工。

中芯国际就不得不接海外订单,生产性能要求不那么高的芯片。而另一方面,中芯国际也不会去买中国设备企业的产品。

这其实才是中国半导体工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战略问题——形成自己的本土产业链,让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各个企业,能够具有互相需求和供应的关系。这样就有了进步的基础。

而目前中国应该做的是,不让中国企业单枪匹马地面对美国政府的打压,必须进行反制。如果中国出手,那真没什么可怕的。因为在整个产业格局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中国的代价是半导体技术要往后倒退,一代、两代或三代,甚至从纳米退回到微米时代;但其实如果华为被打垮了也是一样倒退。而如果保住了产业链,也就保住了未来发展的基础。

而美国也将遭到重创,大约一半的芯片产能变成过剩,一分钱都不要想在中国赚,将出现许多企业破产以及股市动荡、经济衰退,最重要的是失去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2

我们什么时候,

才能不再盲信“外国的月亮更圆”?

华为事件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涉及到了一个关于中国工业的“灵魂之问”。

那就是,我们是否相信:

在技术发展上,离开了美国,中国工业还能活?我们依旧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现代化?

这是决定我们在国际博弈中采取什么方针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现代化,并不是说我们要关起门来,跟谁都不打交道。我们依旧必须利用世界市场、世界资源。但是在技术发展上,我们没有幻想,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中国战胜技术封锁、“脱钩”威胁,并保持国际合作的 有效武器就是坚持自主创新。

我们许多人一直有一个幻想,说什么我们融入了国际分工,这些都可以不做,可以买。然后特朗普一上台,就给了你一耳光。

我们可以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中国工业在年代奠定基础后,由于遇到中苏分裂及美国和西方盟国的封锁,造成外部技术主要来源全部中断。

但从年代末到年代末的20年间,中国没有低头,在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上走上了一条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道路。

今天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许多都是起源于那个历史阶段。

只要稍微观察一下中国的核能、航天航空、发电和输变电设备、铁路装备、造船、机床等工业领域——“两弹一星”、红旗轿车、运-10干线飞机等等,就会承认这个事实:它恰恰证明了自主开发对于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而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形成依靠“引进”来实现工业技术进步的政策。

这一工业政策可以用一个“三段式”的逻辑来概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国产化——达到自主开发。

在年代末,大规模的引进都是以“技术改造”为目标,通过引进、吸收外国技术改造中国工业。

但进入年代后,“三段式”技术政策演变成了“以市场换技术”,甚至发展成为各级政府要求中国企业与外商合资的热潮,在执行上已经违背了初衷。

通过“技术引进”、合资组装外国产品,以及外资设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厂,虽然可以在中国生产看上去技术水平更高的产品,但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却越来越陷入停滞甚至萎缩的状态。

自己干得艰难和依靠外资的“轻而易举”,两相对比,使得这项政策由“提高本土工业技术能力”的美好憧憬,最终变成了让跨国公司图谋主宰中国市场的垫脚石。

中国工业越来越多地滑向了没有自主开发内容的技术依赖道路。

从那时起,中国进入了一个各级领导都迷信“外国先进技术”的时代,一个形成“外国技术一定先进、中国技术一定落后”社会心理的时代,一个中国工业精神衰落的时代。

这样的“跟随范式”几十年就这么走下来了。

中国的科技体制一直是一个跟随的体制,一是在创新上满足于跟随,二是很少把技术做到底。

直到今天,跟随模式都还很有市场。比如在科研选题上,一直是美国人在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如果美国还没有开展,这个课题基本不可能立项,因为没有立项的理由。

每次上科研项目都强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核心软件、特别是底层软件,全是人家的,自己只满足于在这个基础上做应用开发。许多机床数控、信息系统都是这样的。一旦被人卡了脖子,后悔认错都来不及。

中国工业因此陷入了一个“自我预言”实现的陷阱中:认为自己不行,所以不行。

问题并不是出在学习外国技术上,中国当然可以从技术引进中受益,更可以从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受益,但前提条件是坚持自主开发,把引进当作辅助手段。

但许多工业企业却放弃了自主开发的努力,这使得“技术引进”成为了没有技术学习内容的技术依赖。

日韩两国的经验就足以证明这点。二战后,日韩在技术发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初的技术几乎全部依靠引进,二是长期阻止外国对本国工业直接投资。

与技术依赖模式不同,日韩企业在引进外国技术的过程中,普遍是在学习外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产品和工艺开发,而不是相反。

而阻止外资进入的目的,就是防止外资控制尚且弱小的本土企业,从而避免本国的技术学习过程被外资控制。

这个事实说明了一个基本道理:技术只能自己干。技术能力只能来自自主开发的实践,而不可能来自仅仅使用外国技术的过程。

外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不是中国的技术能力,也不会因为外国企业在中国设厂甚至设研发机构,就变成中国的技术能力。

中国工业要想创新,必须抛弃幻想,自己掌握技术,而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进行和坚持自主的技术研发。

凡是可以依靠引进技术的工业领域,技术进步就步履蹒跚;凡是不可能引进技术,只能依靠自主开发的工业领域,技术进步就成果显著。

为什么今天中国工业存在着许多“卡脖子”的领域?基本上就是因为我们过去放弃了,没有坚持做。

比如早在年,中国就研发出了 块成型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但年后,我们在引进大潮中放弃了继续自主研发。目前中国每年进口多亿美元的芯片,芯片已经超过石油成为我国 大进口项目。

被“枪毙”的还有大飞机运-10。年,运-10就成功试飞了,还曾多次飞到西藏运送救灾物资。但年,中国开始与美国麦道公司合资组装麦道飞机,民航干线飞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运-10停飞,事实上下马,产业链也随之断了,或者说是能力的基础断了。结果就是中国民用航空技术能力的长期停滞和倒退。

到年,我国才重新开始进行民航飞机的自主研制。今天我们重启大飞机“C”的研制,最初的预算是-亿人民币,比运-10接近5亿的研发费用翻了多少倍啊。

所以中国工业的短板就是这么形成的,我们都干过,但半途而废了。

同时,今天不光是科技体制上变成了跟随,不光是我们工业发展上习惯模仿抄袭,也表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上,是没有自信的,先天地认为外国技术永远是先进的,中国的永远不行。

甚至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试图把“自主创新”跟“关起门来自己干”有意地二元对立起来,似乎自主创新与学习外国技术是非黑即白的对立面。

只有自己做研究,才能理解人家做的是什么东西,这是我们讲自主创新、自主开发的本意,并不是说要拒绝学习国外科学知识。

我多年来在课上为学生讲解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的关系时,总是用这样的例子解释:

一个人吸收外部知识的水平,取决于他自身的知识水平。而社会已经达到的知识水平,永远代替不了个人学习的必要性。

虽然学习大师的论文,有助于年轻学生了解写出好的论文需要做到什么,但学生写论文的能力,永远来自于他们自己不断写论文的实践和努力,无论他们是否看了或看了多少大师的论文。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直白的道理,却在中国的政策领域被扯了几十年后,还是有些人弄不明白或不想弄明白。

那些声称自主创新会影响国际合作的人,不是无知或别有用心,就是胆怯。

3

不应把过去的工业奇迹,

看作“包袱”

这种二元对立、分割的思想,在近些年来延续到了经济、工业政策中。

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所谓的“新旧动能转换”,认为钢铁、水泥等是旧动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是新动能。

先入为主地把新动能和旧动能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比后者经济效益好,两者存在替代关系。

这类认识很大程度来自人们对国际产业转移的观察,经验地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传统制造业要逐渐向外转移,而用高附加值、资本和知识密集的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替代。

所以一个几乎普遍的共识是,中国要逐渐用新动能替代旧动能。

我认为这种新旧分割、对立的思维是错误的。

在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在中国之前只有美国、前苏联、日本3个国家钢铁产量曾达到过年产1亿吨以上,但也都没有达到过年产2亿吨。

而年以后,中国工业产能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当年中国钢铁产能已经达到1.2亿吨,现在中国差不多年产10亿吨粗钢。

有些人就被这个成就吓坏了。因为发达国家从来都没有生产过这么多钢铁,那肯定就是产能过剩、失衡了,需要“去产能”。但每次一去产能,价格就暴涨,说明市场还是需要。

今天在中国之外,只有日本还保持着1亿吨的钢铁产能。从年到现在的47年间,日本的钢铁产能一直保持在1亿吨钢上下。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日本而言,1亿吨钢是维持它这个工业经济体正常运转的必需条件。

对中国来说也一样,中国工业经济体的规模是日本的10倍,日本的人口还不到中国的1/10。所以中国跑到年产量10亿吨钢,是比较合理的规模。

它其实预示着世界历史上一个空前的工业经济体的出现。10亿吨钢是中国工业经济体正常运转最起码的条件,需求来自中国各个工业部门的增长。

中国钢铁产量达到10亿吨,并不会影响我们将来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不会阻碍我们发展高技术工业。

但过去我们总是把这种工业成就,当成了一种经济负担。

对中国来说,没有一个工业是多余的。如果中国有一天被迫要进口背心、裤衩,那它跟我们今天依赖进口集成电路不是一样的吗?

工业没有高低之分。我们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191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