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21位经济学家展望中国经济学发展建议


请问无花果叶子用酒泡后是什么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baidianfenglunwen/37314.html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全国高校,以及广东省政府等21位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中国经济·知识体系·学科发展”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该论坛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乐明研究员和张晓晶研究员主持。

马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深感学科体系建设是对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一个关键。三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共同任务就是抓学科建设。高校系统的双一流建设,其实就是围绕着学科建设展开的。中国社科院也把学科和人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作为一个专门从事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社科院和高校作为教学机构的学科定位有所不同,其中经济所就是中国社科院经济学科建设的缩影。其有以下几个特点:学科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功能突出。中国社科院很多研究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之后,在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关怀下也成立了一些研究所,比如文学所、宗教所,都是中央领导直接批示成立的。到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中国科学院分离出来以后,邓小平同志专门指示成立了几个新的学科,我们又迎来了中国社科院学科建设的又一个大的历史发展期。

目前,我院在国家标准的学科体系中,有一级学科19个,按照研究所建制的一级学科有14个。总的来讲,中国社科院可以称得上是六大学部门类齐全,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学科。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中国社科院的学科建设是根据我院的功能定位来设置的。根据中央的要求:一是要建成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二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三是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这几个定位决定了我们学科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侧重点。

虽然现在抓学科建设是建立在对学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但也有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很多研究所建所以后,一些学科可能就比较定型了,很多研究室的建制存在学科设置过时的问题,跟不上时代需求。例如,在计划经济时代设立的应用型的研究室和应用型的学科,现在已经没有研究对象了,但是这样的研究室仍然存在。其次,很多研究室的设置过于专业,但是从学术或者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讲,过于专、深,这个问题比较典型。从智库定位出发,学科之间的壁垒又非常高,学科和学科之间的融通不够,在发挥智库功能的时候,大家往往只能讲一个片断性的问题,形不成一些综合的战略性的观点。因此,我院在学科的组织机制上,有相应的需要改革的地方。再次,学科的平台支撑不足,包括硬平台和软平台。软平台的支撑就是所谓的支撑制度。硬平台包括学术期刊、学会、研究中心、网站和学术论坛。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学术平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科长远的建设规划,各单位各行其是,怎么有效地对学科发展形成有效支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此,未来的规划是:首先,摸清家底,进行学科状况评估;其次,撤改并建,淘汰过时的,改名不符实的,合并力量分散的,建时代呼唤的学科;再次,夯实基础,包括软平台和硬平台,瞄准前沿,推出一批引领学科发展的学科和人才;最后,实现融合创新。

陈云贤(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就政府的职能行为问题而言,从自身实践的角度来谈,应该重视区域政府的经济行为,构建中观经济学。首先,从区域政府的角度上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围绕这三大职能,区域政府可调配的资源有三类:一是可经营性的资源,与产业经济相配对。二是非经营性的资源,与民生经济相配对。三是准经营性资源,这是以基础设施为主体的狭义城市经济的概念。在经济学理论中,它被定义为公共产品;但在实践操作当中,经常被交给私人部门、私人企业来共同开发。所以将它归于可经营性还是归纳于非经营性,要根据地方的财政支出状况来决定。在这个过程当中,区域政府存在着双重的角色:一是宏观角色,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区域政府要百分之百执行。二是准微观的角色,区域政府要实现区域利益的最大化。

区域政府要优化资源的调配,它的目标函数由财政决定。因为区域政府要扶持产业经济,要保底提升民生经济,要参与发展城市经济,都需要以财政收入作为背后主要支撑,就出现了在客观上与政府有关的准经营性资源。但是,资源生成领域的准经营性资源也存在着动态性、经济性、生产性和高风险性。因此,区域政府必然会作为第一投资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区域政府参与性表现在哪里?第一,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主要包括对项目的竞争,对产业链条配套的竞争和进出口的竞争。第二,体现在经济措施上,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的竞争,对人才科技的竞争以及财政金融的竞争。第三,体现在区域经济管理效率的竞争上,主要包括政策体系的支撑、环境体系的支撑和管理效力的支撑这三方面的竞争。这三大类九要素的竞争形成了区域政府的竞争,且不同于企业竞争,形成了市场竞争主体互相弥补又互相支撑的市场竞争体系。

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源优化配置中的资源利用问题,而中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源生成基础上的资源配置问题。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体是企业,中观经济学的主体是区域政府,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是国家或者说其他国家(联合政府)。这三者依靠价格、财政收入和国民收入决定,支撑了整个市场经济双重竞争主体的模型与格局,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中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区域经济发展单位、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的对象是资源生成基础上的配置;研究的焦点是影响区域政府竞争的主要经济变量,即区域财政收入的决定与区域财政支出的机制;研究的内容是资源生成理论、政府双重熟悉理论、区域政府竞争理论,政府超前引领领域和区域经济新引擎理论、市场竞争三重主体理论和成熟市场经济的双重机制理论,等等。

如果从重视区域政府经济形势的角度,到分析区域政府对产业经济、民生经济的政策措施,再进一步引申到分析区域政府参与三大类九要素的区域政府竞争格局,则其不同于企业的竞争,但又与企业竞争相互支撑、相互联系,形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双重主体。成熟的市场经济一定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融合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应该要书写的一个大概的路径和方向。

常修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我发言的题目是“共同经济基础论”再讨论。首先,做一个简要的回顾。我在年出版了《产权人本共进论》一书,在该书中分析了中国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可用八个字概括:“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根据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我得出了自己的一个看法:在中国,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它们都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简称“共同经济基础论”。年10月,我出版了一本有关全面改革新思维的书,即《包容性改革论》。在这本书中,进一步阐述了此前提出的“共同经济基础论”,重申此前提出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是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它们都应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基于这样一个研究,书中提出“包容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产权体系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年我主笔完成的《所有制改革与创新——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四十年》出版。

再探讨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历史维度。就是新中国的《共同纲领》,认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将是构成新中国经济的几种主要形式”(而且有“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字句),这是历史,这是当初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这一思想曾经被哲学家概括成“综合经济基础论”。

第二维度,理论维度。我在《包容性改革论》提出:“21世纪的文明史,将昭示一条规律,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包容性体制与排斥性体制,各有优劣,但是算总账,“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

第三个维度,实践维度。我是用“两只眼睛”看中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一只眼睛看经济流量指标,一只眼睛看资产存量指标。从经济流量指标看,中国现在所有制到底是什么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用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都是民营经济提供的。这反映了什么?反映了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经济流量的格局。

除了这个经济流量指标以外,就是资产的存量指标,即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央领导讲话里有民营企业和个体户近1亿市场主体、注册资本万亿元的提法,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数不是特别准确,因为有的是虚假注册,有的注册以后又收回。由于从统计局拿不到中国民营经济资产总量数据,我到全国工商联和相关部门做了调研,估计中国的民营企业存量资产大约是万亿元左右。

中国国有资产的存量是多少呢?年国务院提交人大的报告中有四个板块:经营性国有资产、金融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资源性资产。资源性资产主要是实物指标,包括土地、石油天然气、淡水等,具体价值总量没有公布,但是前面三类都有。我在《所有制改革与创新》一书中根据对相关部门的调研,估计出四类国有资产总存量大约万亿元。

从经济流量指标和资产存量指标来讲,可归结两句话:“经济流量指标表明民营经济超半壁,资产存量指标表明国有资产仍然占大头”。

第四个维度,国际维度。我在《包容性改革论》中讲道:“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势在必行”,这涉及:第一,文明的多元或多彩性;第二,文明的平等或对等性;第三,文化的包容性,包容中一部分是交融。

最后做两点说明。第一,“共同经济基础论”不应等同于“所有制中性论”。根据我的理解,“所有制中性论”的提出者意在纠正“所有制歧视”,是理性的,有现实意义的。但从理论上说,每种所有制“本身”是“有性”的,它本身似乎不能说是“中性”。这里的实质是政府、管理者、社会成员应该对不同的所有制持“中性”态度。第二,要研究“人力资本产权”对传统体制的挑战。我认为,随着科技革命和人的自身发展,物力资本价值功能向人力资本价值功能的转变将呈现加速趋势。人力资本将成为“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财富”,人力资本在哪?在人的“自身”,在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创新者”、每一个“工匠”自身,即使是普通劳动者,应该也有自己的“身价”。

荆林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于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转制成立。其宗旨是:以制定和完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标准,承担和协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构建和确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为主要职能。评价院内设评价理论研究室、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期刊与成果评价研究室、人才与学科评价研究室、评价数据研究室、公共政策评价研究室、编辑部、综合办公室、科研诚信办公室等9个部门,围绕以“制定标准、组织评价、检查监督、保证质量”为责任,开展期刊评价、学科评价、人才评价、智库评价、政策评价等工作。我们最近又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诚信评价,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诚信建设。

我们是如何做学科评价呢?总体过程是,根据学科专家的推荐,选取核心词,通过期刊评价的专家委员、评价院内部专家、开放式听取专家的意见,经过几轮的筛选,遴选了个核心词,借助评价院研发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引文数据库,对近种期刊、约84万篇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得出了不同时期的结果。

第一个阶段从年到年。期间中国社科院高居发文榜首,发表的论文突破篇,此外,我们还研究了高产作者发文数量以及他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187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