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挨骂最多的天坑专业突然大翻身,真这么


今年这个大好的端午假期,正赶上诸多省份开放成绩查询渠道。

但在最近几天内,争论“天坑专业”的网友们比真需要关心大学专业的家长考生们还着急。

互联网上,大家对各专业前景的描绘各执一词、有时甚至彼此矛盾。

既有学科同时描述成热门与天坑,也有多年天坑专业被怀疑会一朝翻身。

社会舆论中的“天坑专业”“热门专业”定义,正在经历疯狂大乱斗。

01

第一批脱离天坑的学科,

出现了吗?

今年报考季争议与讨论度最大的两项学科,莫过于新闻学与材料科学。

前者是张雪峰与家长直播时一句“孩子要是报新闻学直接把他打晕”引发的风波,后又有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的教授特地发文反驳。

而后者,则是新能源行业兴起后,有网友认为四大天坑中的材料学正在脱离天坑的讨论。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年一季度招聘薪酬同比增速TOP10行业中,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领先其他,排行第一。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新能源进入了薪资TOP10行业,其中电力电子研发、电池工程师薪资的平均月薪超过2万。

因此有一部分人认为,材料学与新能源相关的部分研究方向已经“脱坑入风”,成为了值得追寻的新风口。

同时也不乏反对者照旧喊响“生化环材、天坑害人”的口号,警惕地认为这些变化只是行业头部或者暂时的现象。

过去,人们往往倾向于把报考称为“信息差”的较量。

作为普通家庭,谁家的家长或孩子对大学质量、专业就业多了解一份,报考时就多一份把握。

但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一切似乎都反了过来。

网上铺天盖地到处都有专业推荐或专业避雷的帖子,不缺信息,但家长与孩子们反而容易越看越头疼,不知道该信谁、不信谁。

近些年“天坑专业”归属的讨论,有的甚至已经在冲击此前社会公认的传统刻板印象。

此前,法学在中国家长的心目中向来是累但体面的优质学科,律师可以与医生、公务员、教师并列被视为东亚家庭的骄傲。

然而麦可思关于中国~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的数据却显示,法学已经连续五年被评为本科“红牌专业”。

这儿的“红牌”并非指的是专业红火,而是类似“红牌警告”、不被看好的意思。

网上有法学本科生吐槽:

法学专业可攻可守,民企市场有律师、法务等明确就业方向,考公考编也有公检法方向优势,但问题是本科学历的就业弱势大。

而这几年有目共睹的考研潮、考研难,或许是法学成为“本科红牌”的原因。

与法学有着相同境遇、被质疑是“热门跌入天坑”的学科还有会计学。

之前张雪峰为某浏览器录制的宣传视频就曾引起小范围的讨论争议。

视频中,张雪峰提名了自己认为适合日后考公考编的几个学科,包括经济学、会计学、计算机等等。

一些网友提出反驳,认为会计并非是考公友好学科。

会计类虽然公务员考试岗位数量多,但不少亲历者表示会计岗位竞争尤为激烈,进入面试的分数经常远远高于其他岗位。

其实在互联网上,向来有“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专业是天坑专业”的吐槽趋势。

网友们站在过来人的视角上,总是能细数出本专业的一堆弱势,如今很少有哪个专业能得到全网一致性的高度评价。

客观上看,这样其实更方便大家理智全面地看待一个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好有坏。

只是对家长与考生们而言,信息复杂程度的提高不免会让身处报考节点的他们眼花缭乱。

舆论中不再存在交口称誉的学科,似乎意味着“专业选择”不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

02

躲不开、握不住的风口焦虑

其实如果前后完整地看了张雪峰的直播片段,会发现他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并非彻底否定新闻学科。

当时的场景,是一位家长与他连线咨询报考,称孩子学理科、分数分,目前有报考四川大学新闻学的意向。

张雪峰认为这个孩子有潜力冲击报考其他分数更高或者他认为更好的专业,因此劝这个家庭再谨慎考虑一些。

张雪峰给出的建议,只是针对一个学生的分数与成绩。

这事其实挺正常,毕竟高考报考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是一场想把每一分都利用到极致的算计。

那几句原本针对个人选择的学科评价,最后却被发酵放大成了关于“新闻学还行不行”的批判。

一方面是因为张雪峰偏夸张的表述被截取后、逐渐脱离本义。

而另一方面,或许是那几句有关“新闻学原本很好、但如今是自媒体时代”的观点,触动了高考报考时期躲不开的敏感点——

风口。

那些引发热门还是天坑争议的学科,或多或少都绕不开人们对风口揣测的紧张焦虑。

从就业数据上看,新闻学其实是一种众多学科里平平无奇、数量也最多的“中不溜”学科。

这些中不溜学科没有特别好,高薪行业沾不上边。

但也没有特别坏,各大低薪专业排行中也排不上。

按理来说,新闻学本该和诸多学科一样,是个在高考报考领域难引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kb/258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