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侵权删我们继续上一个故事的背景。现在大家需要进行物物交换了。有一个与世无争的村子,这个村子有个人,他们靠着吃苹果为生,一个人一天需要吃掉一个苹果,而且每个人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才能摘到一个苹果。假定不用考虑苹果的来源,苹果是无限的。苹果没有办法储存,只能当前吃掉,第二天就会坏掉。如果大家还是自给自足,没人每天摘一个苹果,然后消耗一个苹果的话,这样没有物品的交换,是没有办法产生货币的。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说货币只是用来作为物品交换的一个中间的媒介来使用的。所以有句这样的话,钱只有流动起来才是钱,如果不流动,也就称不上为钱了。假定有一天有人发明了一个钩子,用这个钩子可以相对容易的一天好几个苹果。那么就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摘苹果了,不去摘苹果的人可以做点什么然后从苹果多的人手里面换苹果即可。类比到现在,就是因为广大的农民伯伯们能够生产足够的粮食供给所有人吃饭以后,才有一部分人可以从事其他的生产生活,比如说做家具,做工业产品(第二产业),或者进行文学创作,表演艺术(第三产业服务业)等。这时候可能会有点问题,比如甲非常辛苦一天摘了3个苹果,除了自己吃的以外还多余了两个,他就可以把多余的苹果给没有苹果的人,然后换取一些其他的东西。乙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他发现每天上山去摘苹果,但是山路特别不好走,说不定还有尖利的石头会划破脚,可不可以想个办法做个什么东西把脚包裹起来,这样上山就不用再担心小石头了。说干就干,经过一天的尝试他使用了一个大的荷叶来做了个“鞋”,包裹在脚上,然后穿上去还十分的舒服。因为需要进行物品的交换,所有的村民就约定了在傍晚的时候在村里面的大空地上进行物品的交易,这个时候没有苹果的人需要想办法从有多余苹果的人那里换到多余的苹果。没想到做这个鞋子花费了乙一天的时间,到了晚上乙拿着荷叶做的“鞋”去找有多余苹果的人去推销,希望有人肯用一个苹果换取他的这个作品。虽然他把自己做的产品描绘的用途很大,但是却木有人肯给他交换。乙马上就要绝望的时候,他遇到了甲,经过一番的讨价还价以后,乙终于换到了一个苹果。甲对于乙做的东西也很感兴趣,他希望自己第二天去摘苹果的时候自己的脚能够舒服一点。百度的,侵权删第二天甲穿上了乙做的“鞋”子,果然比较好使,再也不用担心上山下山锋利的石子扎脚了,这样他上山的时间大大的缩短,甲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摘苹果。但是由于自己技术不熟练,这天甲还是摘了3个苹果,但是他的脚却不用受苦了。等到晚上下山,甲突然发现鞋子已经磨损完了,想到之前自己的脚,甲突然感到一丝凉意,以后还是要穿上这个“鞋”上山吧,不然自己的脚迟早要出问题。这次很爽快的,甲又从乙那里用一个苹果换到了一双“鞋“。这样的情况多了以后,大家都开始进行了物品的交换,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大家发现有个问题,可能甲想要的不是“鞋”,而是其他的东西,那么乙要想换甲的苹果他就需要先把自己的做的“鞋”换成甲想要的东西,然后才能和甲进行交易。这样下来可能天黑了自己还不能够换到自己想要的苹果。其他人也是如此,那怎么办呢?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所有有多余苹果的人把苹果放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由全村最强壮的人进行看守,然后给存放苹果的人相应的兑换券,我们可以称为苹果兑换券,一个苹果兑换一个苹果兑换券。最后持有兑换券的人可以拿着这个兑换券来换走相应的苹果。但是看守苹果也是需要花费自己劳动力的,不可能免费帮忙看着,所以所有存放苹果的人共同达成了一个协议,他们共同会来出来一部分苹果来给管理看守苹果以及发行苹果券的人作为报酬。在这一阶段,存钱不仅没有利息,还要付保管费。有了苹果券的人们拿着这个去市场上进行交易就可以了,最后等到天黑,所有持有苹果券的人们在换回来苹果自己吃掉。这个时候,市场上流通的所有苹果券的总和就是货币量。那么我们看下在我们的这个经济的小模型中货币总量是怎样的。假设有10个人摘苹果,一共存入-10(摘苹果的人自留)-2(给看守苹果以及发行苹果券的人)=88个苹果,那么发行的苹果券总量=88张苹果券,GDP的总量上个文章讲了,GDP=+88=。假设有50个人摘苹果,一共存入-50(摘苹果的人自留)-2(给看守苹果以及发行苹果券的人)=48个苹果,那么发行的苹果券总量=48张苹果券,GDP=+48=。由此可见,进行基础劳动的人口越多,那么国家的经济交易就越低,GDP的产值也就越低。(这里我们没有考虑贸易带来的GDP的增加)美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产值仅占美国经济1.2%。美国有3亿多人口,其中住在农村地区的人仅占约2%,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到1%。这是美国农业人口的数目,所以说美国经济强大不是不无道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次一个小故事,解释经济大问题。欢迎阅读我的文章从小故事学习经济学(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js/2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