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雀斑 http://pf.39.net/bdfyy/bdfhl/211130/10008086.html量子社会科学,英文Quantumsocialscience,是当代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通过对社会科学中的现象进行建模,运用量子力学理论的数学方法,研究与描述人类社会种种现象的跨学科交叉科学。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及其与自然世界关系的一大科学体系,涵盖如:哲学、文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语言学、新闻学、……等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
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需要运用量子理论来研究人类社会?量子理论怎么与社会科学挂上钩了呢?这两者看起来毫不相关。量子理论是研究物质微观世界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描述微观的事物,是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支柱。社会科学历来是研究人文与社会的宏观现象。量子理论与社会科学这两者看起来是天壤之别。量子力学理论可以用来指导与帮助研究社会种种现象吗?社会现象具有量子态吗?
当代生命科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人的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输入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信息加工过程;基于人的认知基础上的对于人类社会种种现象描述的社会科学,实际上是对于该信息输入与输出及其传播与加工过程的观察结果;我们每个人或每个社会团体所观察到的信息,绝非世界事物本身的全部,也非简单的因果关联。未观察到的部分不是不存在,而是与万物关联的不确定性与其“非定域性”。
社会信息输入与输出及加工与传播
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表明:
人类社会现象存在着种种想象不到的、内在的不确定性,而不单纯地是想象得到的、完全的确定性;社会现象与人的认知意识是交织在一起而不是独立的;对社会现象我们不只是观察者还是参与者,观察社会现象会改变该现象;社会现象可能跃迁突变而不仅仅连续渐变;需要基于不可观察的微观系统来分析,而不仅仅基于通常的感官直觉;需要在微观具体分析基础上的抽象化,而不是脱离微观具体分析的抽象化;需要综合描述系统各种可能机率预测社会现象发生的机率,而不是孤立通过空间与时间确定事物变化预定事物的发生。上述基本观点为运用量子科学理论深入探讨社会现象、寻求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新的概念与基础。
社会现象万物关联
量子社会科学应用量子理论的数学形式,为存在着种种不确定性的社会各种现象建模的新兴领域。量子社会科学基于类量子(Quantum-like)的范式或广义量子范式或量子结构范式,通过社会复杂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可以在量子信息和量子概率理论框架下进行数学描述。
量子社会科学使用量子理论的数学形式来激发和形式化社会模型,其目标是在传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推进模型。它着重于对社会科学中的现象进行建模,以突破传统技术或者传统模型的障碍。由于使用量子理论框架是为了建模目的,因此社会现象中量子结构的确定可以与社会现象中是否一定存在微观量子过程,可以无直接的联系。
社会现象及其人的认知是否具有量子态?目前存在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基于社会现象及其人的认知来源于大脑神经系统电子流动的量子过程,认为可能具有量子态;一种是不认为具有量子态。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尚还不能揭开这个奥秘,还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然而,无论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量子态,我们都有必要而且应该用量子理论来帮助研究社会现象。如果是具有量子态,显然我们应该运用量子理论来指导。即使如果不具有量子态,我们仍可以而且需要运用量子力学这一目前最为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与帮助研究社会现象。
社会科学与量子模型
量子理论可能在人类社会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想法,一开始就被量子力学理论的先驱者们所探索。如,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玻尔认为,他的量子力学互补性原理可以作为一个更加宽广的人类思维与认知框架,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哲学原理,因此可以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中的其它种种互补关系。量子力学的另一位奠基者薛定谔在年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提出,人类社会中的生命现象是量子跃迁的结果。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罗杰-彭罗斯认为,量子效应在人类社会意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测这些量子过程发生在神经元内部的微管中。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当代著名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认为,人类社会意识存在于电子流动之中。当代著名量子力学家戴维·玻姆推断,人类社会意识渗透到各种形式的物质之中。
人们自然会问,量子社会科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什么?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具体地研究量子社会科学?简单地来说,量子社会科学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来研究:一个途径是从量子力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来模拟社会现象的量子特性;另一个途径是从当代社会科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量子力学理论来探索社会现象本身的内在量子特性。
前者称为量子学派,后者称为社会学派。这正如人工智能领域的计算主义学派与联结主义学派的区分,前者从计算机科学的数学理论出发研究人工智能,后者从人的心理或行为现象模型的显现模型——学习网络出发研究人工智能。
量子社会科学的一个争议的话题是,量子科学是否应该仅仅以隐喻的意义应用于社会系统,或者它是否应该被视为对社会系统的内在物理描述。这涉及到关于科学现实主义范畴的更为广泛的辩论,也是上述量子社会科学的两个不同研究学派的区别所在。
社会现象与量子特征
当前关于量子社会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与途径基本上属于量子学派。具有代表性的如英国经济学家依曼尼尔-哈门(EmmanuelHaven)和俄罗斯数学家安哲-克任尼科夫(AndreiKhrennikov)所著的《量子社会科学》一书,通过量子力学数学形式,将量子模型应用于心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和脑科学等。由于是仅仅将量子形式主义视为数学工具,并不认为人类社会现象在物理意义上存在量子态。
另外一个量子社会科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是从当代社会科学的角度出发,从社会科学的实验基础出发,来研究与探索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强烈的冲动性、间断性、波动性、周期性、跃迁性、态叠加性、纠缠性等量子特性,就如同量子生物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在生物光合作用和鸟类导航飞行等过程中利用量子效应的证据。具有代表性的如美籍德国政治学家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Wendt)所著的《量子意识与社会科学》一书中所提出的“行波函数”概念,以及我国旅美科学家韩思慧所著的《戒瘾论》一书所提出的“欲望波函数”概念。
运用量子科学理论于社会领域,不是随意简单地将“量子”这两个字冠在诸如XX或XXX的社会事物前面,即成为量子XX或量子XXX等而大加渲染,需要的是,运用量子理论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对所研究对象予以具体而深入的考察、分析、计算与描述,以便能够充分利用量子力学这一极其成功的理论,突破传统技术或者传统模型的障碍。
在量子社会科学研究中,当将社会对象从宏观到微观方向细分时,往往具有层次多、数量大的特点,这给当代常规计算机及计算理论带来极大的挑战。举例来讲,如果研究的社会对象中只存在1个层次与2种选择(是与否),则只存在2次计算;如果是2个层次,则只存在2x2=4次计算;如果是3个层次,则只存在2x2x2=8次计算;如此类推,如果是n个层次,则存在有2的n次方的计算。比如说,如果是n=时,则需要2的次方、即约为万亿次计算,使用常规计算机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社会现象与量子认知计算
量子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了其他相关领域,包括如量子博弈论,量子决策理论,量子金融学和量子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可以相信,在可预见的不久的将来,量子计算机及其量子认知计算将给量子社会科学模拟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带来重大的变革性影响,人类对于自身所面对的种种社会现象将有更为深刻的认知,从而进一步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js/2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