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如何形成,最详细的解释在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不过罗斯巴德的说法也是来自于祖师门格尔,只不过罗斯巴德把细节优化了一下,而且更详细。
罗斯巴德用一个类似拍卖的场景描述了这一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价格是一个交换比率,人们印象中的价格其实就是一个定价,商家定好的交换比率,有意思的是,所有人都希望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可以肯定的是,某人做出某一种决策的时候,必定认为行动过后自己的处境会比当前更好一些,这些行动包括交换。我说的有意思在于,人们同时相信商品有一个固有价格,由某种神奇的劳动时间换算得出的一种价格。
真实的世界当然不是这样解释的。我理解的价格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已经成交的价格,这种价格是一个历史事实;另一种就是商家的定价,一种交易的邀约。如果跳过讲价的过程,那么成交价格往往就是邀约价格,所以人们容易把这种价格误认为是随着“劳动价值”上下波动的现实价格。
但是真实世界的价格的形成过程并不是这样,我们说回到罗斯巴德的拍卖举例。
假如现在要小麦换鸡蛋,现在有ABCD四个人,前三人ABC手里有小麦,D手里有鸡蛋,假设他们的需求正好匹配。A愿意花一斤小麦换一斤鸡蛋,B愿意花两斤小麦换一斤鸡蛋,C愿意花三斤小麦换一斤鸡蛋,那么刨去其他因素,比如他们的个人关系,那么D一定会把鸡蛋卖给C吗?
不一定,D可能认为自己的一斤鸡蛋值四斤小麦或者更多。这个时候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D,看D的底线在哪里。如果D的底线是三斤小麦换一斤鸡蛋,那么对于ABC来说,C就是一个边际买家,AB被排除在边际之外。如果D的底线是五斤小麦换一斤鸡蛋,那么C也在边际之外,交易无法形成,除非出现更加大方的买家。
这时候把问题继续复杂化,现在D出现了竞争者,E和F,E可以接受四斤小麦换一斤鸡蛋的报价,那么这时候D将更加失去竞争力,边际扩展,但是依然没有交易发生。F更厉害,可以接受三斤小麦换一斤鸡蛋的报价,那么C就可以重新加入交易。
这时候,对于鸡蛋来说,F就是边际卖家,C就是边际买家。
价格最终是由边际买家和边际卖家决定的,这时候即使有人比如G,愿意出更多小麦购买鸡蛋,但是已经有F这样一个价格低廉的卖家,显然G还是更愿意少花一些小麦。同样,即使有人比如H,愿意给鸡蛋定价更低,比如半斤小麦,但是已经有C这样一个慷慨的买家,H显然不反对多赚一些小麦。那么三斤小麦换一斤鸡蛋的交换比率就在价格曲线的交叉处,我们经常在经济学教科书上见到这张图,这个点就是出清点。
现实世界远远比这个复杂,卖家和卖家面对的都是成千上万的交易对象,最后计算的是总利润,而且我们这时候还没考虑利息的问题。但是基本原理是这样的。
价格首先是一个邀约,然后有可能成交,成交与否都是人的选择的结果,人的选择则是价值判断的体现。就算成交了也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成交了,然后亏损了,你能说这个是固有价格吗?从来没有“固有价格”这回事,成本都是沉没成本,成本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成本只有在会计计算方面具有盈利亏损的参考价值,亏损的错误投资就应该停止。
人们追求的是利润,而账面利润又只是心理利润的一个方面,做慈善是账面上的纯亏损,但是你不能说做善事的人什么都没有得到。
切茄且郄
喜欢就点个在看,这对我帮助很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js/2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