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新宏观经济学的奥秘


微观经济的个体消费偏好在整体上消失了。因为个体的偏好加总后形成整体需求,它一方面查缺补漏,另一方面要有购买力保证,即有效需求受制于宏观层面的货币供给。微观经济的生产函数执着于供给端,无关需求,而没有需求是无法生产的。因此,以生产函数为核心的供给主义本质上属于实物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宏观经济学的Y-E、IS-LM、AD-AS模型的共同缺陷在于将供给与需求割裂,认为两者均自发于市场,回归于市场,而现实却是供给与需求在货币上是紧密相连的:厂商在表面上作为商品供给方与劳动力需求方,而实际上它同时作为货币的需求方与货币的供给方;消费者在表面上作为商品的需求方与劳动力的供给方,而实际上它同时作为货币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即存在两大循环——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并且货币循环居于实物循环之前,货币信息命令实物生产,典型如订单经济、合同经济。在央行出现前,货币为实物,来自于挖掘,也即市场内生,不需还本付息,故货币等同实物,货币循环包含于实物循环,因此有了货币中性,萨伊定律成立,均衡存在。但是,央行出现后,货币为价值符号,它需要市场主体借贷而生,市场外生,需要还本付息,还有货币储蓄使货币投资必然亏损——由于市场以利润表为主,而利润表分期计提折旧,故尽管现金流短缺,但账上利润却很丰满,由此误导企业家借贷以继续投资,结果债务累积,库存积压,当债权人集体主张货币收益时,债务人现金流迸裂,如果债务人为企业,即为大企业危机;如果债务人为消费者,即为次贷危机;如果债务人为国家,即为主权债务危机。由此货币非中性,萨伊定律失效,明斯基时刻来临,债务周期出现。价格均衡并非重点,市场主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js/194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