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财妹读书能把经济学写成清新小说也是没谁了


财经决策第一号:ENNweekly(?长按可复制)

糟糕的的经济学科普文章会许诺你,只要了解了经济学,一切社会问题都迎刃而解,好的经济学科普文章会告诉你,一切事物都有多个观察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经济学是观察和思考,是提问和反问,是左右互搏,是头脑体操,但绝不是教条的宣扬。古希腊哲学家皮浪告诉我们,在作出任何决定之前,都要先“悬置判断”。

在中文经济学界,能够用一支生花妙笔,把经济学写得摇曳生姿的学者并不多,而熊秉元却是其中一位。下面就跟财妹一道细品一下熊先生的经济学。

金钱的诱导

老子的《道德经》里有一段话是:“智慧出,有大伪。”这句话的大意是人的心思非常机灵巧绝,一旦受到刺激或引诱,往往会衍生出和原来恰恰相反的举止。

不过,老子的这一段话可一点儿也没有铜臭味。不像现在……

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未婚少女怀孕生产的问题,美国科罗拉多州医院推出一种措施:只要这些未成年的少女参加每周一次的聚会,或者保证过去一周里没有怀孕,而且如果有性行为的话也采取了避孕措施,那么,她们每个星期可以得七块钱的现金——当一天的乖女孩得一块钱的奖金!

对于这种做法,其他人当然觉得不以为然!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一切都必须以金钱作为诱因——道德、规范、品性、人格,不都迟早会向金钱低头吗?人的尊严何在?可是,比较了解内情的人指出这种以金钱为诱因(诱饵)的曲折所在:在美国的某些大城市和市郊,暴力和毒品已经泛滥得使青少年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对有些女孩子而言,怀孕生子、成为一个母亲就变成了她们找回一点自尊的唯一方式。所以,为了遏止这种恶化的趋势,只好采取一些明快有效的做法。用金钱来影响行为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即使谁也不敢预测长远的影响将会是如何。

不过,不论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如何,这种以金钱来诱导行为的做法到底意义何在?

就观念上来说,以金钱作为诱因来诱发“好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市场里的千千万万种商品,就是由金钱这种利润动机所诱发而呈现出来的。那些日新月异、极尽机巧奥妙之能事的各种电子用品和“个性化商品”,也无不是厂商为了讨消费者的欢心而做的取悦逢迎。因为有利润动机,更新、更好的产品才会源源而出。事实上,以金钱可以诱发出“好的价值”。

当然,市场机能的特性之一,本来就是在于能通过交易和竞争而筛选出好的产品。可是,人和人的交往不全然是单纯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且,一个人对行为上的取舍,也多半是基于道德教化上的自我约束,而不是基于金钱上的考虑。

可是,这事实上也正反映了以金钱来影响和诱导行为所值得思索的一点:在过去的农业社会里,人所能生产创造出来的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在分配和运用这些资源时,往往不是借着市场机能而是诉诸伦常关系。伦常关系的维系就隐含着一种道德观念的培养和教条规范的内化。人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会很自然地反求诸己而在道德规范上取舍。

当市场机能的发达和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资源时,人可以,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利用充沛的物质条件。过去是“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则是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过去的贤妻良母是在家里洗手做羹汤,现在的时代女性可能更愿意事业和家庭兼顾。所以,在物质条件愈来愈丰沛的环境里,以道德规范来影响和调节行为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代之而起的,是以其他的指标(包括金钱上的考虑)作为取舍行为的参考。这是一种趋势,值得注意,但不一定值得嗟叹。

老子的“智慧出,有大伪”其实只讲了一半,“大伪”出现之后的下一个阶段会如何,可能才是真正值得思索玩味的……

夏虫不可以语冰,小童何须学理财?

在很多课程和演讲的场合,我都会提出这个问题开场:“夏虫不可以语冰”这个成语,到底有什么含意?稍稍琢磨,至少有三层含意。

首先,只在夏天活动的虫,没入过冬,当然不知道冰者是何物。其次,见识浅薄的人,无须辞费,否则就是对牛弹琴,甚至是自取其辱。最后,只在夏天过日子的虫,脑海里无须具备“冰”这个概念,因为用不着,何必浪费可贵的资源来贮存维护?那么,在21世纪,在台湾地区成长的小朋友,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里,需要学理财(甚至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小小的意见!

某天,我应邀到台北市北投小学,与五六年级的小朋友谈经济学。我欣然就道的原因,是北投小学几位老师非常有创意,自己动手设计了一套教材,教资优班小朋友经济学。我钦佩他们的热诚,同时也很好奇,小学生遇见经济学会是如何?

我事先提供很多“经济散文”,请小朋友先看。当天两个多小时的课程,就讨论那些材料。小朋友们发言踊跃,而且有模有样;几位老师坐在教室后面,全程参与。结束后那几位老师告诉我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原来一直认为,经济学探讨的是商品劳务;现在才知道经济学隐含一种分析方法,可以探讨各种社会现象!”

因此,经济学所涵盖的范围,其实是一道非常宽广的光谱。最具体实际的,是探讨商品劳务、理财投资;而后,是研究货币银行、通膨失业等现象;更高的层次,是提炼出一套思维架构,可以用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只要阐释得宜,不但有多识草木鸟兽的实质利益,还能享受抽象思考、智识上的趣味。

可是,人类已经存活以万年计,而经济学的出现不过两百多年。与道德教化相比,难道经济学更重要吗?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逆向思考:没有理财经济的智识,是否就不能生存了?

对于这个问题,远的不谈,就近取譬。目前的义务教育里,从小学到中学都有数学课。中学里教的三角函数、多项式等,其实和日常生活完全无关。小学里教的加减乘除、鸡兔同笼等,已经足以应付生活里的各种需求,而且绰绰有余。甚至,即使不会加减乘除,在现代社会里一样可以存活,只是稍稍麻烦一些。然而,没有人会反对数学课,也没有人会强调道德比数学重要。因为,数学除了智识本身之外,还隐含了一种规律性,并且和物理、化学相通,是面对和了解大自然的基础!

因此,教小朋友经济学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农业社会里自给自足的日子,早已消失不见。现在社会里,各种经济活动,通过市场而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了解经济活动的基本特质,进可以追求福祉,退可以自保避祸。第二,经济分析就好比是数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了解经济学,像是掌握一把钥匙,可以开启许许多多智识的大门。

理财是经济学的一环,从小学起,几乎和从小就学加减乘除一样。

夏虫不可以语冰,表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里,物竞天择之后,存活下来的夏虫们,“被雕塑”得脑袋里没有冰的概念了。夏虫们生来如此,毫无选择可言。相形之下,万物之灵的人,在21世纪初,要不要从小教学童经济知识,可是一个可以操之在我的选择!

行为准则与交易价格

早上有一个研究生来找我,他提到曾经把我写的一些“(经济学)散文”给其他科系的朋友看。朋友看过之后的反应是:内容很有趣,不过好像太重“实利”了一点。我听了笑笑没作声。研究生走后,我看着眼前鱼缸里上下回游的鱼群,突然想到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大三暑假,我和宿舍里同寝室的好友一起到另外一位室友的家去玩。他家在云林口湖,那是一个靠海、以农渔业为主、人口流失很明显的村落。住在传统农村四合院的砖房里,非常舒服。我们到的第二天傍晚,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叫喊喧哗,再隔了一段时间,开始听到大声的号哭和哀鸣。室友出去探望,回来告诉我们:附近的一个小女孩掉到池塘里淹死了,现在哭喊的是小女孩的弟弟和妹妹。根据当地的习俗,他们要(会)终夜在池塘边呼喊他们的姐姐。那天深夜躺在床上,还听到断断续续传来的凄切的哀哭声。

当时只觉得早逝的小女孩很可怜,小女孩的弟弟和妹妹也很可怜,可是,却没有多想。现在偶尔回想起这件事,却有一些比较深刻的体会……

在一个稳定的农业社会里,物换星移、春去秋来,一切都井然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往还,也慢慢发展出一些大家奉行不渝的规矩习惯。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生老病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由小到大,都自然而然地看到和学到一套行为准则。大家“理所当然”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甚至认为是天经地义。而且,这些规范也都有言之成理的逻辑:弟弟和妹妹号哭一方面是表示手足之情,一方面是为父母责怪姐姐早逝不孝。“父母在不远游”是为了承欢膝下,避免父母操心远忧。

在这么一个“传统”的环境里,一个人不需要有太多的“自我”。一切现象都周而复始地重复,而一切行为也都有规矩习俗可以遵守。人,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跟着传统习惯走!

相形之下,在现代工商业社会里,人所面对的情况可是大大的不同:虽然一个人还是可以依样画葫芦地笑脸迎人、烧香祈福,可是,在生活的各个面向、各个环节上,一个人所能依恃的“传统”事实上非常有限。人,在相当的程度上,不得不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面对各种问题,自己处理各种问题:在“传统”“习惯”里,没有“一个孩子是个宝,两个孩子恰恰好”的问题,也不处理“大学毕业要不要考研究生”的抉择,当然更不管“能不能转业换工作”的踌躇。

因此,当规矩习惯这些参考坐标不足以应付现代生活所需的时候,人只好以其他的参考坐标作为自己取舍行为的准则。道德上的斟酌、情理上的拿捏,都是人必须自己摸索取舍的。而且,通过各种大小市场所进行的“交易”,更成为生活里愈来愈重要的部分。市场里明确可循的“价格”,当然也就成为思索应对时几乎不可或缺的参考数据:换工作的得失是哪些?追求高学历的优缺点又有哪些?多生一个孩子的利弊又是多少?

在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时,道德、传统、规矩等的比重降低,利害权衡的比重上升。人可以,也应该就事论事地从“实利”的角度来思索这些问题。而且,抽象一点地看,规矩习惯和物质利害都隐含的是一种高下相对的“比较”,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可是,人可以“遵循”规矩习惯,人却必须“自己取舍”利弊得失!

眼前的鱼群优游依然。庄生再世,大概还是不知道鱼到底快乐不快乐。不过,如果庄生再世,不知道他觉得现在的“人”和过去的“人”有什么差别?

经济学的原理

在学术期刊里,一篇典型的经济学论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先列出行为主体的目标函数(objectivefunction),然后是他/她/它所受到的限制条件(behavioralconstraints)。根据这两个主观企图和客观条件,作者就可以推导出行为者的“最适解”(optimalsolution)。

无论行为的主体是消费者、生产者、政府、非营利组织等,无论所面对的问题是买电视、求偶、课税、募捐等,都可以利用这个简洁的分析方式。虽然,理论上得到的最适解,与实际生活里的考验之间,往往有一段落差,不过,至少在分析问题上,经济学的这个“基本马步”非常明确扎实。那么,经济学者在传教时,又怎么找出本身传教的最适解呢?精确一点的说法,是如果经济学者走出经济学的象牙塔,向一般社会大众宣扬经济学的教义时,怎么办?什么是“目标函数”?什么又是“限制条件”?最适解的内涵又是什么?

为经济学入门搭建桥梁

触发这个小哉问的,是自己的所见所思。某学年开始,我教了一门经济学,而修课的同学,全都是非经济系的学生。文理农工医法商都有,大一到大四都不缺。经过一段时间,我体会到在经济系和非经济系学生之间,有一道不算窄的鸿沟。时间愈久,这种感觉愈清楚。然后,问题意识就逐渐在脑海浮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我觉得可以试着捕捉这个问题的轮廓。问题的目标函数,可以明确地定为:经济学者,希望为非经济系学生,写一本经济学入门书!

可是,说来奇怪,虽然有许多经济学者,都以传教士自居,希望向一般社会大众宣扬福音,在学校里,却没有特别为非经济系本科生所规划出的课程。即使有潜在的市场,在书店里,也没有太多为一般社会大众而写的“经济学入门”书,仅有的一两本,还是依赖经济学里供给需求曲线等。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似乎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目标函数固然清楚,可是所面临的限制条件又是哪些呢?以我浸淫经济学多年,并且长期撰写“经济散文”的经验,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基本的限制条件。

首先,这本为非经济系本科生写的经济学,必须契合经济学的主流。既然读者不是经济系的本科生,所以可以省略掉一些专业术语、技术性的概念,以及属于枝节的细部材料。不过,在内容上,这毕竟是一本介绍“经济学”的入门书,所以,自然而然,要呼应经济学的主流。

个体经济学愈来愈重要

譬如,当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的《经济学原理》,在年发行第一版时,前半部是讨论失业、通货膨胀等的总体经济学,后半部才是讨论家庭、厂商等的个体经济学。这种安排,反映了经济学的历史传承,因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旨是在探讨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以降,历代的经济学者,也一直以“社会整体”为探讨的重心。萨缪尔森,是当时撑起经济学大纛的领袖,自然延续了这个传统。

不过,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个体经济学的部分愈来愈重要。而且,经济学者也体会到,总体经济活动,是由众多的个体经济活动汇总而成,个体经济学,是总体经济学的基础。因此,慢慢的,经济学原理里,都开始先谈个体再谈总体。连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理》,也从年的第14版起,改变做法,符合经济学新的主流。非经济系本科生所用的经济学,在核心的部分,也必须在主流里徜徉。

其次,这本为非本科生写的经济学,必须以非经济系本科生为标杆。这种说法,似乎是赘辞、废话。其实,不然。为本科生撰述的经济学,可以参考其他众多经济学原理的教科书,结合古今中外教科书的精华,加上作者独自见到的道理,就可以孕育出另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可是,对本科生而言,经济学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专业。对非本科生而言,经济学只是他们接触的众多学问之一。如果不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以他们实际所面临的问题为重心,这本经济学的入门书将如同过眼烟云,船过水无痕。当然,以非本科生为标杆和以经济学主流为依据,是两个彼此冲突的概念。就像又要马儿长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两者不可能同时成立。不过,实际的情形,是马儿和草都很重要,要兼顾这两种价值。

蕴含陶冶社会公民养分

最后,这本为非本科生写的经济学,必须满足一个现代公民的需要。这个条件,可以作为检验前面两个条件的尺度。

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公民至少要具备基本的智能,能了解社会主要的脉动。在经济学里,布坎南所发展出的“公共选择”(publicchoice),提供了对政治现象的解读;波斯纳法官致力的“法律经济学”,阐明了法律的意义;盖瑞?贝克(GaryBecker)贡献良多的“家庭经济学”,对伦常关系和社会现象建立新的视野。因此,经济学的主流里,有充足的养分,可以陶冶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另一方面,现代公民所面对的诸多问题——求学、就业、消费、储蓄、娱乐、退休等——经济分析必须有明确的指引。使一个公民在现代的经济体系里,消极的能自保,积极的能追求自己的福祉。因此,这本经济学既要有智识上的兴味,又要像“汽车维护一二三”般地具体实用。

当然,关于非本科生用的经济学,在观念上设定“目标函数”和“限制条件”,并不困难。比较困难的,是在实际中展现出那个“最适解”吧!

(摘选自东方出版社《生活的经济学》)

————我是发福利的分割线————

任何事宜请后台留言

或发邮件至mickeywang

.







































鐧界伒閰?
鏉窞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jg/28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