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是指人们在市场上获取某种事物需要支付的货币量,包括商品、服务还有内容!
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经济学上有诸多争论,不同的流派存在不同的观点;
价格理论主要有劳动价值论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学派、供求均衡学派和斯拉法价格论学派等四大学派。
劳动价值论学派的学者有马格努斯、配第、穆勒,马克思也可以划入这一学派。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
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学者有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维塞尔等。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效用(边际效用)。
供求均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歇尔等学者。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均衡点决定的。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价格决定理论。
斯拉法价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拉法。斯拉法认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投入—产出关系和劳资分配关系决定的。各大流派关于价格的观点我们不去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了解,这也不是我们分析的重点;我们的任务是从认同价值的角度,重新审视价格形成的过程。
在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重要的概念,使用价值、感受价值与认同价值!
使用价值、感受价值与认同价值,在之前的篇章中已做过详细分析,这里再简单说明一下:
使用价值是从外部来观察的,是从事物本身的性质出发来描述价值,是客观的价值;感受价值是从人的主观视角来观察的,描述的是人对事物主观的态度;用比较容易理解的话来描述,食物能吃是“使用价值”,好不好吃是“感受价值”!
“使用价值”是事物与生俱来的自然性质,并未人为创造出来的;感受价值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人的自我感受,不是自然存在的!
认同价值来源于人们对某种事物获取过程的想象,这种想象是以自身为参考,想象自己在同样条件下获取同样的事物需要付出的代价,代价的高低用货币的量来表示!(一般情况代价为劳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价值与认同价值无关,使用价值越高不代表认同价值越高;感受价值与认同价值有一定关系,因为感受价值具有认同属性,它们之间虽没有固定数量关系,但是保持着正相关性。
1.现实需求人们总是这样理解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需求越大,那么他为了获取这件事物,愿意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代价表现在价格上,就使得需求与价值成正相关性,需求越大价格越高。
这种理解并没有错,但是存在一个问题,所谓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个需求又是由什么决定的?
现实生活中,需求显然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一个人饿一顿和饿三天,对食物的需求显然是不同的,有的人把这种差异称之为“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本身是一个相当迷惑的词,它可以准确的描述这种现象,但是无法给出具体的原因。
所以关键突破点在于“需求”,讨论需求不能从宏观出发,必须从微观出发,从每一个个体出发,我们需要搞清楚单个个体的需求是如何形成的。
人的需求有很多种,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交配等,这些需求是现实需求;现实需求需要事物的某些特殊性质才能够满足,这些性质就是事物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感受价值,所以现实需求可以细分为使用需求和感受需求。
使用需求由使用价值决定,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价值,所有使用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需求,与个人的意志无关;以食物为例,要么能吃,要么不能吃,能吃就有使用需求,不能吃就没有使用需求,这对于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是由食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感受需求是由感受价值决定的,感受价值是主观的,所以感受需求也是主观的需求,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感受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感受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同样以食物为例,有的人觉得好吃,有的人觉得不好吃,感受不一样需求也就不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使用需求决定了现实需求存不存在,感受需求决定了现实需求的大小;
换句话说,使用价值决定了现实需求存不存在,感受价值决定了现实需求的大小!
分析现实需求只要分析感受价值即可,分析使用价值意义不大,因为一件商品存在的前提是具有使用价值。
在中我们已经分析过感受价值与认同价值的关系,它们之间成正相关,但只限定在同类型事物内。
举个例子,蛋糕越好吃,它的认同价值就越高,牛排越好吃,它的认同价值也越高,但你不能说牛排比蛋糕好吃,牛排的认同价值就一定比蛋糕高。
这种性质适用于任何事物,这是因为感受价值是一个无法量化的值,并且感受价值和认同价值之间也不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
现实需求与感受价值正相关,感受价值又与认同价值正相关,所以现实需求与认同价值也正相关;
以上两幅图表示的都是个体的需求和价值的关系,表明对于某个人来说,某件事物带来的感受价值越大,认同价值也越大,那么他对这件事物的现实需求就越大。(现实需求和认同价值都与感受价值正相关,但是现实需求并不由认同价值决定!)
如果我们以横轴为感受价值(或者认同价值),纵轴表示具有同样现实需求的人数,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现实需求人数与价值的关系图;
假设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价值差异是平均分布的,比如个人品尝同一蛋糕,然后让他们分别估算出蛋糕的认同价值,蛋糕的价值区间在1-元,那么他们会分别给出1-元的估价,也就是说每个价格对应的人数只有一人;
A点的横坐标表示估算出的认同价值,纵坐标表示的是给出这个估值的人数;
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不会发生的,正如我们在上篇中分析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价值是接近的,会有一个统一的趋势。
假如这个统一趋势位于A点,那么给出A点估值的人会最多,越偏离A点,人数就会越少;A点最终代表的是这件事物最终的统一的感受价值和认同价值。
假设蛋糕真实的认同价值是50元,那么这人给出的估值会集中在50元,给出1元或者元的人会极少。
需要注意的是,A点表示的并不是劳动认同价值,而是总的认同价值,因为劳动认同价值是底限价值,不会有人给出低于劳动认同价值的价格;
仔细观察一下这张图,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钟型”曲线,也称作正态分布曲线!
这个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的是对同一件事物估算出的相同认同价值的人数,该曲线的最高点A点表示的是这件事物统一的认同价值;事物的描述越详细,人们对其获取的代价的了解就越充分,那么认同价值就越集中,该曲线也就越陡!
2.消费需求分析到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感受价值与商品的价格无关,因而现实需求与商品的价格也无关。
同样以食物为例,比如蛋糕,人们想不想吃取决于他觉得蛋糕好不好,他觉得蛋糕越好吃,他就越想吃,这跟蛋糕卖的多贵没有关系,蛋糕就算卖出天价也无法阻挡一个人想吃它,只不过如果蛋糕的价格超出了他的心理预期,他就不会购买而已。
这种心理预期其实就是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没有高低的概念,因为就消费本身而言,只有买或不买两种情况,不存在第三种情况,因此我们要描述消费需求应该使用消费总人数这个概念。
消费需求与现实需求无关,它只与认同价值和价格有关,这种关系在于,消费者在了解商品一定的信息之后,会在心中估算出商品的认同价值,此时的认同价值就是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如果商品的价格超过了这个认同价值,那么这个消费者不会购买这件商品,只有价格低于或等于他心中的认同价值时,他才会选择购买。
我们以上图为例,分别有三个消费者A、B、C,对应的认同价值分别是P1、P2、P,劳动认同价值为P0,是商品的底限价值;
如果商家定价为P1,那么A、B、C三人都会选择购买;
如果商家定价为P2,那么A不会购买,B、C会购买;
如果商家定价为P,那么A、B不会购买,只有C会购买;
可以发现价格增加,消费人数会下降;当价格确定的时候,消费人数为认同价值大于或等于价格所代表的人数之和,也就是曲线上价格点之后的人数总和,比如价格定在P1时,那么消费总人数是A点之后的所有人数之和,这相当于正态分布曲线后半部分的面积(阴影部分);
所以价格和消费人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对正态分布积分求和的函数,省略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的曲线: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Z”字型曲线,消费总人数与价格存在负相关性,价格越高消费人数越小,价格越低消费人数越大。
要注意的是,消费需求是建立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对一种商品没有现实需求,那么他不会有消费需求;同时还要注意,有现实需求不代表就有消费需求,这与价格无关,而是与商品的底限价值有关,如果一件商品的底线价值超出了某个人的消费能力,那么即使他有现实需求,他也不会有消费需求,因为无人如何他都买不起这个商品。
所以在讨论消费人数时,我们应该将范围限定在那些有现实需求且有消费能力的人群中,这个人群可以看成是一件商品的市场容量,既商品按照其底线价值P0出售,能够获得最大的消费人数R1。
A点表示需求“钟型”曲线顶点的位置,此时得出相同认同价值的人数最多,是认同价值最集中的位置;
当认同价值进一步集中的时候,比如消费者们对商品的了解更详细,会有更多的人得出相同的认同价值,此时需求“钟型”曲线更陡,需求“钟”型曲线上的A点位置上移,但是总人数不变(面积不变),因此曲线会显得更“瘦”,如下图;
那么消费需求曲线也会变得更陡,但是消费“Z”字曲线上A点的位置在消费需求曲线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因为“钟型”曲线是对称的曲线,A点两侧面积相等,A点是曲线中间点的位置,如下图;
从消费需求曲线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来,消费需求变动取决于认同价值的集中程度,假设一种极端情况,所有消费者得出同样的认同价值,那么此时现实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A点达到最高点,表示所有具有现实需求的人数总和(R1);消费需求曲线也变成了一条垂直的直线,但是最高点仍是R1,此时现实需求人数=消费需求人数(市场容量),也就是说每个有现实需求且有消费能力的人都会选择消费。
价格对于企业而言,消费人数可等同于销售数量,因此消费需求曲线也是销量价格曲线,表示的一种商品的销售数量随着价格的变动情况;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如果它能够精准的预测出销量与价格曲线,那么它很容易制定出一个最优的价格,以使自身获得最大的利益,比如销售收入最大时的价格。
销售收入=销售数量*价格;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销量价格曲线绘制出销售收入价格曲线,表示企业销售收入随着价格变动的情况;
从图形上看,也是一个“钟型”曲线,不同的是这条曲线并不是左右对称的,左边最低点表示商品按照底限价值出售时能够获得的收入,此时销量最大,但是价格最低,此时的价格等于商品中包含的劳动认同价值,这是薄利多销的极限了。
收入曲线顶点S点企业能够实现收入最大化,此时的价格也是最优价格!
此处的最优价格是针对收入最大化而言的,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收入最大不代表利润最大,也不代表利润率最大。(寻找最优价格是资本家的任务,资本家的定价策略与他自身的偏好有关,我无意要帮资本家找出最优的价格,这也不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收入“钟型”曲线的顶点S点,与需求“钟型”曲线的顶点A点是同一个点吗?
如果它们是同一个点的话,则意味着商品的价格应该与多数消费者心中的认同价值相等,此时可以获得最大的收入!则意味着价格将由商品的认同价值决定,如果价格偏离认同价值,不管是高还是低,对于资本家而言总收入都会下降!
这需要严格的数学证明,但我们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来推测:
假设存在一种极端情况,也是一种理想的情况,所有人对同一事物的认同价值一致,也就是需求“钟形”曲线和消费需求曲线都是一条垂直直线的时候,那么此时价格必然等于认同价值。
使用蛋糕的例子来说明,当个人对蛋糕估价都是50元时,蛋糕的统一认同价值为50元,那么商家就不会以低于50元的价格出售,除非他做慈善,因为50元以下所有人都会买,50元时所有人也会买,没有降低价格的必要;同时蛋糕的价格也不能超过50元,因为一旦超过,没有一个人会选择购买,所以最优价格必然是50元,也就是等于蛋糕的认同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一件事物的认同价值统一的时候,其价格必然等于统一的认同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由统一的认同价值决定的;资本家没有别的选择,他只能遵循这种规律!
需要注意的是认同价值统一是一种趋势,因为认同价值与感受价值有关,想让所有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价值一致,这几乎不可能,所以要更准确的描述认同价值与价格关系,我们应该这样说:事物的认同价值越是统一,价格就越不能偏离认同价值;认同价值就像一把锁一样,锁住了价格,使得它不能随意变动!
其实基于认同价值这种特性,最理想的定价策略就是按照每个人心中的认同价值单独定价,那么对于每一个消费者而言,价格就等于他心中的认同价值,我们可以把这种定价策略称为认同价格策略,此时不管是收入还是利润,都可以获得最大值。
认同价格策略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比如拍卖就属于认同价格策略;拍卖活动价高者得,对于每一个最终成交的竞拍者而言,成交价就是他心中对拍品的认同价值,超过了这个价,他就不会选择购买,这是典型的认同价格策略。
认同价格策略尤其在那些价格不透明的商品中更为明显,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讨价还价的经历;通过讨价还价来确定成交的价格,在小型市场很常见,这就是现实中的认同价格策略!每一笔最终成交的价格都是消费者心中的认同价值!
4价格变动资本家总是想要提高商品的价格的,因为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价格被认同价值锁定了,直接提价是行不通的,那样会导致销量下降,反而会有损失。
但是提高价格的方法也不是没有,既然价格是由认同价值决定的,那么提高商品的认同价值不就能提高价格了嘛!资本家们或许不清楚其中的原理,但他们的确是这么做的!
认同价值=劳动认同价值+附加认同价值;
劳动认同价值是个固定的值,由生产活动决定,提高劳动认同价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需要给员工发工资,剩余价值率又是一个固定值,提高劳动认同价值不能带来多少利润,相反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反而会降低商品中包含的劳动认同价值;所以要提高认同价值,只能从附加认同价值入手。
在《附加认同价值篇》中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附加认同价值的来源,例如营销,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等等,仔细分析这些手段,我们会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可以会提升商品的感受价值。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大致原因是现代日常生活中,社会分工的细致化使得非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完全脱离了本行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想要准确的估算商品的认同价值几乎不可能,指望资本家对我们说实话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消费者只能从商品本身的价值来估算,在同质商品大量涌现的当代,人们已经不太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个时候感受价值就发挥了作用;相当于每个人都以自身参考建立了一个评估系统,在这套评估系统里不同的感受价值对应着不同的认同价值,二者保持着正向的关系;这也是造成认同价值存在差异的原因,因为感受价值是很难统一。
一件商品的感受价值提升会在整个消费者群体中发挥作用,比如宣传服装时尚品位、设计感,每个消费者都能获得这样的的信息,有的消费者能感受到这种价值,有的则不能,所以这其实也是一套筛选系统,将那些能够感受这种价值的消费者筛选出来。
在这些筛选出来的消费者群体,感受价值是整体增加的,也就意味着认同价值整体增加,在需求“钟形”曲线上表现为整体向右移动;
顶点A平移到顶点A1,人数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认同价值增加了;这种变化同样会在消费需求曲线上发挥作用,消费需求曲线整体向右移动;
此时对资本而言是有利的,可以表现为两种情况:
第一,价格不变,从A点到A1点,销量由S0增长到S1,收入增加;
第二,销量不变,从A点到A2点,价格由P1提高到P2,收入同样会增加;
也就是说资本家提高了感受价值之后,可以给商品涨价而不会导致销量下降,或者保持原来的价格,可以获得更多的销量;现实中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取A1与A2中间任意点,跟原A点比,可以加价卖而且可以卖的更多!
(新的曲线形成之后,资本家可以找到新的最优价格,这同样是资本家的任务,我们不再赘述!)
5供给供给也可以对价格造成影响,但供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对于资本家而言,除非生产能力受限制,否则资本家不会先考虑供给的问题,而是先寻找最优价格,从而预测出销售量,然后按照预测的销售量来安排生产。
所以供给可以分两种情况来分析,第一种限制型供给,第二种无限型供给。
限制型供给限制供给的原因有很多,生产能力,技术,季节性,原料稀缺,客观原因临时缺货等等;
如果是技术,生产能力等原因限制了供给,那么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技术研发,这会增加附加认同价值,从而增加认同价值;
如果是因季节性,稀缺性等原因限制了供给,会在客观上增加获取商品的难度,这种难度与生产过程无关,但同样会导致认同价值增加,因为在消费者看来,获取商品的代价增加了;
如果是客观原因临时缺货,比如局部地区停水停电,或者受灾害导致食品、生活用品短时间无法正常供应,这个时候人们对商品的感受价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边际效应来理解,感受价值增加同样导致认同价值增加;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限制型供给的结果就是导致认同价值增加,其结果与上文分析是一致的,会使得需求曲线和消费曲线右移,最终导致商品涨价;但是这种涨价是不能持续的,一旦限制供给的因素消失了,价格又会回到了正常的水平。
无限型供给我们这个时代生产力高度发达,已经是一个产能过剩的时代,大多数的商品都是无限型供给,唯一能限制供给的只有销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讨论供给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供给是随着销量变化的,销量是随着价格变化的,价格又是由认同价值决定的,所以也可以这么说,一定程度上供给也是由认同价值决定的!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无限型供给会造成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的波动,这是由于资本家对销量预测失误造成的;
如下图:
假如资本家定价为P,预测销量为Q1,按照这个销量组织生产,但实际销量只有Q,那么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Q1-Q),资本家会选择降价至P1,以免库存积压造成损失;
如果预测销量是Q2,但实际可以卖出Q,此时会局部缺货(Q-Q2),资本家会选择涨价至P2,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会造成价格波动,但要注意的是供给并没有改变销量与价格的关系,也没有改变现实需求与认同价值的关系,它只不过是使商品的价格在销量曲线上移动了位置而已,降价或者涨价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对商品的认同价值,只不过是降价使之前因价格超出心理预期而没有购买的的消费者重新购买了,而涨价也没有超过实际购买者的心理预期,价格仍然在他们的接受范围内。
这是资本家预测失误导致的,可以看成一种修正手段,这时价格偏离了最优价格,资本家将为他的错误付出代价,从而损失了一部分收益!
6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价格是由统一的认同价值决定的!
价格从来没有偏离价值,因为就最终的成交结果而言,每一次成交价格最终都会等价于购买者心中的认同价值,即使原先认同价值比价格高,但一旦对方知道了真实的价格,那么实际情况是他心中的认同价值也会跌落到价格水平上,他绝不会多付一分钱!
价格也从来没有偏离劳动认同价值,因为价格本就与劳动认同价值无关,劳动认同价值只是决定了底限价格,使得价格不会越过这条底线!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
就需求而言,分为现实需求和消费需求;现实需求与价格无关,因为现实需求本身也是一个变量,它是由感受价值决定的;而感受价值与认同价值正相关,认同价值又决定了价格,所以现实需求与价格会表现是相同的变化趋势,这就使得人们误以为需求在影响价格;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现实需求与价值之间没有任何的数量关系,如果存在关系,只能这样说明:它们都受感受价值的影响!
它们之间就像是一组齿轮的关系,但真正发挥动力的只有感受价值,感受价值一转动,其他的都跟着转动,这就使得它们看上去在同步转动!
消费需求倒是与价格有关系,但并不是消费需求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消费需求,因为是价格变动导致消费人数变动;另外它们不是正相关,而是负相关,价格增加,会使得销售量下降!
价格与供给也没有直接的关系,限制型供给真正影响的是认同价值,从而导致价格变动;
无限制供给倒是会影响价格,但不是供给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销量,销量又决定了供给,所以供给也是由价格决定的,更准确的描述是认同价值决定了无限制供给!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这种错觉,那是因为它们之间确实保持同向或者反向变动的关系,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它们之间要么受同一因素影响,要么是相反的因果关系!
本文结束!喜欢的点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jg/26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