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菜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41745.html

“菜贱伤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丰收的年份,菜的价格更低,种菜的农民收入反而更少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其实和“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原理是一样的。蔬菜、小麦、稻谷等都属于农产品,下面统称为粮食,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人民对它们的需求基本是稳定的,不会变化太大,因为人总是要吃饭的,所以价格缺乏弹性。

通俗来讲,就是粮食或者农产品的价格高低,不会引起销量的太大变化。

比如,小麦无论是卖一块还是两块,面粉的需求量或者销量几乎不会怎么变。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主要从经济学里最基础的供需关系说起。

当粮食丰收时,供给是增多的,供过于求,粮食价格就会下降,但需求量只有短期小幅度的增长。价格*销量,一算总账,农民最终赚到的钱,反而还不如常年。

下面用一张变量的图来说明:

D线代表需求,S线代表供给。

P线代表价格,Q线代表产量。

当市场上供需平衡时,农民原本的收入为正方形虚线所示区域;而粮食丰收时,由于供给增加,S线右移到S线,D线却不动,等市场再度供需平衡时,农民收入为长方形区域所示,明显小于此前的正方形区域。

如果总是菜贱伤农、谷贱伤农,农民就不愿意去种地了,没人种粮食,大家就要饿肚子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种方法是最低限价,这样就算是供给过剩,农民的粮食还是能买上正常的价格;另一种方法,可能之前留意过新闻的小伙伴有所耳闻,就是国家收储,通过这个方式来扩大市场需求,这样就算是供给增多,需求也变多了,粮价就不会大跌了,农民就不会少赚钱了。

国家收储的另外一个好处,当遇到灾年粮食不够时,可以投放出来增加供给,平抑粮价,让大家都能够吃饱饭。

第三种方法是直接向农民发放财政补贴,直接发钱鼓励他们种粮食,种得越多补贴越高。这样可以基本保证农民有种地的积极性,又不会因为亏损而大受打击。

最后,此前大火的东方甄选直播间,有人问主播,为什么大米卖得比外面贵那么多?主播就用了“谷贱伤农”这个词来解释。

我觉得有点意思。

但其实这里面关系到的中间商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农产品流通到我们普通消费者的手里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农产品的用营销中间商,大到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小到批发商、零售商等等各种营销主体。东方甄选的团队可以说是这中间的角色之一了。

这些营销主体的作用,就是让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对接起来。在对接的销售过程中,当农产品丰收时,中间商可能出自利润驱动,或者是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在销售市场维持在供需平衡的情况,也就是价格未下降而供应量也未增加。而在收购市场,中间商未增加收购量,但农民这边的产量增加,这就造成了农民卖出的价格不仅更低,还形成了产品积压。

这时受损失的只有农民。这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一种生活现象:农产品在原产地滞销了、贱卖了,而原产地之外的消费者买到的农产品依旧是高价的。

参考资料:常微、楼策群《“谷贱伤农”的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情报探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jg/265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