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济学,重要的并不是记住某项具体结论,而是要学会正确思考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理论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看看经济学家张维迎怎么说。
01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
在现实中,人的各种行动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其实现目的的愿望就是行动的动机。因此,行动就是改变现状,而之所以要改变现状就是由于对现状不满,其中必然有对于某种价值的追求。
经济学人的行动,不仅要人究竟采取了怎样的行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他们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对于整个经济现象才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02
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
只有个体,也就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意识的生命体,才有目的和行动能力。人要行动,就必须思考,需要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决策。这些活动只有个体才能完成。
我们常常使用群体、集体、政府、国家等概念,说它们做了某某事,这让我们以为集体似乎也是能行动的。但这种说法只有在隐喻意义上才是对的。事实上,集体本身不可能行动,只有集体里面的人才能行动。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习惯于把集体、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并把它们想象为没有自身利益诉求、完全大公无私的。
如果是这样,很多问题就很难理解,例如为什么政府会有腐败,为什么所谓的集体决策经常没有效率等。而一旦我们摒弃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分析角度,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一切困惑就迎刃而解。
03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学,那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要为午餐所付的那个“费”,就是机会成本。
人类无论是在动物性上还是社会性上,都有很多的欲望。但不幸的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在任何时间点上,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总是稀缺的。比如,我们常说的钱不够花,就是指拥有的钱不足以支撑花费,因此相对于花费而言,我们拥有的钱就是稀缺的。也许有人会说,大富翁们总该不受稀缺的困扰了吧?其实不然。尽管他们并不缺钱,但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也受稀缺性的约束。
因为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在行动时就必须有选择,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04
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所谓“边际”,指的是对现有行动进行的微小调整,这些微小调整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分别被称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经济学所要的问题,通常不是极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比较,也就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举例来说,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购置食品和购置衣物上分配收入。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只买衣服不吃饭,也不会只吃饭不买衣服,而会考虑是多买些食物而少买些衣服,还是多买些衣服而少买些食品,这样的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05
自由交换是互利的
人们在资源占有上可能有丰寡之别,在个人特质上可能有各自差异。这些差异性的存在,给通过交易改进彼此的收益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举例来说,我手里有一瓶水,并且我认为这瓶水对我而言值1元钱,而你却认为这瓶水对你而言值2元钱。那么,如果我用1.5元把水卖给你,我们双方就都相当于赚了0.5元钱,这场交换活动让我们双方都获益了。当然,交易自由是双方都获益的前提,如果我强买强卖,非要用5元钱把水卖给你,那就是在增加我的收益的同时,减少了你的收益。
06
分工是进步的源泉
分工是和交易相联系的。如果没有分工,人类的交易就会很少。只有有了精细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才能更加频繁地开展。
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如果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分工,只能自给自足。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分工的细化,分工的细化导致了技术进步与创新,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使得市场进一步扩大……如此反复,就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本文作者:张维迎
节选自张维迎的《经济学原理》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文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jg/14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