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经管类书籍推荐二金融学原理书籍


这里只推荐和介绍金融学原理方面,也就是金融学基础知识的书,而更专业一点的金融市场学和金融工程方面的书在后面会单独推荐。

金融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方面的书差不多,市面上种类也非常多,而真正值得看的书却不是很多,真正值得一看的金融学好书其实也一直就只有那么几本经典书。

这里首推弗里德里克·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这本书非常经典。可以说唯一的缺点就是比较厚,有些地方废话稍微有点多,除此之外就几乎没有缺点了,完全符合咱们推荐书的6大原则,无论是语言还是逻辑还是内容等等都是一流的。

目前有很多学校把这本书当作教材来用,这本书也是本人接触金融学的第一本真正看得进去的书。

这本书的优点非常多,内容丰富,语言通达,虽然不算精炼,但是读起来非常的顺畅,不会把人看睡着了。能让一个完全不懂金融学的小白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能看懂。

还有目前这本书国内的汉语版翻译的也很好,是市面上少有的能真正用心翻译的经典书。

翻译的这本书的人叫郑艳文,这个人除了翻译《货币金融学》这本书之外,还翻译了几本其它的书,本人也都看过,每本书的翻译的水平都在线,这就说明这个人作为翻译者来说,绝对是有良心的。

《货币金融学》这本书的其它优点就不多说了,因为这书太经典了,几乎属于是必读的书,您买就完了,绝对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

除了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国内作者写的书还推荐黄达老师的《金融学》,这本书原来也叫《货币银行学》。

这是一本良心书,有中国传统学者那种对于学术的严谨性。是非常经典的国内教材,也是经典的自学考试用书,用来考试的话要比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更适合一点。

但是有一点该说还得说,黄达老师的书读起来个人感觉有点让人犯困。老邢年轻时就在这本书上睡了好几觉,现在书上还留有口水的痕迹。犯困不是因为语言运用不行,也不是不说人话。仅仅是因为老学者不搞那些花样,整个图片,整个什么漫画之类的,人家不搞这个,经常是整整一页全是字。所以初看感觉是有点枯燥,而真正看进去会发现一点都不枯燥。

还有一本可以看的是李健写的《金融学》,这本书也是考试必备,几乎全是知识点,很薄,很无聊,但是很有用。

再给小白们重点推荐一套学习金融学原理的书,那就是《金融联考复习指南》,别被这本书的书名骗了,这玩意别看是多年以前的考试用书,但是内容非常全,而且语言都是大白话。虽然这个考试没了,但是知识依然是原来的知识,而且这种书编出来的目的就是让人一看就懂的。所以看这种书会非常省力,学的也快。

经济、金融类的知识在这套书里几乎都有,你可以完全不带脑子的就把整套书看完。这类书现在都超级便宜,都是二手的,网上的电子版也有的是,看这个自学金融的性价比那是超级高的。

最后还要避坑,因为有一些畅销书卖的特别好,老邢本人也搞了几本来看。但是看完发现有点浪费时间和误人子弟。查了一下作者,有些是没有真正有过金融市场从业经验的纯文人骚客们写的,虽然内容热闹,但是很多东西都是作者一厢情愿,想当然编出来的,比如有些书对MM定理,无套利均衡和风险中性这种基本的金融理念的理解都不太准确。

我们不能点名说人家东西不好,只能说有那种什么一本通啦,10分钟学会啦,入门到精通啦,还有用武侠世界观写的热热闹闹的金融学啦。

这种书您买之前最好先仔细读个一两章再下单也不迟。

最后既然本节又提到了翻译书的事,而且上一期节目也提到了外文书翻译的事,这里就再补充两句关于学术圈的一些事,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些知名学者写的或者翻译的书却很烂?

第一:学术圈里有些事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科学家都是坦荡荡搞学问的学者,都是一心做科研的人,都是象牙塔里面的君子,都是书呆子。

其实不然,很多带光环的学术大师,大科学家,著名学者什么的,其实他们自己并不做研究,甚至有的科学家根本就不懂科学。真正做科研,真正搞研究,做实事的往往是这个大科学家、大学者带领的团队的研究生或者研究员们。

这类的科学家和学者与其说是教授,不如说更像是一个CEO,更像是一个企业高管。他们做的主要工作是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比如协调研究员们的工作,给研究员们制定研究方向,发工资,然后自己出去搞搞外联,做做公关什么的。他们并不做科研,只是领导科研团队。

这感觉就跟明星自己开一个经纪公司差不错,大科学家就像是明星,只负责对外露脸。手下的研究员们负责幕后工作,负责包装这个大科学家。

在团队搞出来成果之后,让大科学家在公众前面表演一下,把科研成果公布于众,也就是露脸的事由CEO来做,干活的事由普通研究员来做。科学家更像是团队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很多在公众场合做的演讲,搞的学术讲座,其实都是照着稿子念的。

第二:正因为是科研的团队化运作,企业化运作导致了学术圈和演艺圈有很多特别像的地方。

这里就说一说学术圈和娱乐圈的共同点。

第一点:明星和演员们最需要什么?

最需要有戏演,有节目能上,有投资人能捧自己。

科学家和学者最需要什么?

最需要自己的论文有地方发表,能得到各种基金的钱支持自己。

在演艺圈,能左右演员明星拍戏和上节目的是导演、制片人和投资方。

在学术圈能左右发论文和基金给谁的是各大期刊的主编们和基金评委们。

明星和演员们为了能有戏拍,有节目上,就得跟导演、制片人和投资方搞好关系,也就是搞公关,甚至有的公关就公到半夜去导演房间研究剧本去了。如果靠公关搭上一个大导演那就很容易成为明星了。

科学家和学者为了能有地方发论文,有基金支持。那就跟娱乐圈的明星们一样,跟各路主编们、基金评委,还有行业内的大牛们搞好关系,也有不少年轻学者就搞得半夜去知名学者的别墅里,俩人在被窝里研究最前沿的学术论文的。如果能靠公关搭上一个大科学家进入圈子,那就很容易成为学术明星了。

在学术圈很多科学家和学者及其团队就像是明星和其经纪公司,大期刊主编和基金评委们就相当于是导演和制片人。而成名的期刊总编,学术大牛就和张艺谋、冯小刚的地位差不多。

第二点:明星有没有戏演主要取决于导演、制片人以及投资方。而要不要某个明星来演,除了这个明星和导演、制片人的关系好不好之外,也要是一个圈子里的,还有就是要这个明星自己有没有号召力,有没有流量。所以明星自己也需要炒作自己,拿出点东西作为代表作,形成号召力。然后明星和经纪人团队还要周旋于各种导演,制片人和投资方之间,互惠互利。

学术圈也几乎也是这样,科学家们的主要精力,(我们这里说的那些明星科学家、明星学者们不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真正踏踏实实做科研的真科学家)是跟期刊主编、基金评委,和圈子里影响力更大的科学家团队搞好关系。很多时候还是老带新,年轻科学家出道也是不先搞研究,而是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拜码头。

参加过学术会议的朋友都知道,参加学术会议的目的主要有三个,首要目的永远是会议之后那个酒会,你来我往,推杯换盏,交换名片,搞好关系,加入各种圈子,然后才能得到各种学术资源,比如发表论文的优先权,获得基金支持的优先权等等吧。

第二目的是交流学术,看看最近别人都在研究啥,然后自己不能落伍,也得跟着研究,通过看其他人在干什么,来确定自己的团队下一步干啥。

第三目的是宣传自己,自己团队最近搞出来点成果,得让大家知道,然后以论文的形式发出来。

这就像有些明星不研究业务,而是每天都是搞各种营销,蹭热度,参加综艺节目一样。所以有些大科学家是没有时间自己去搞科研的,有那个时间还不如请几个主编喝酒来的更实惠。

有人说怪不得国内总有人说这些学者不正经搞学术,光搞关系了,其实国外也是一样。

老邢参加过一次澳洲某大学博士生和当地大科学家的见面会,那边的博士生们也是最关心怎么能更容易发论文,更容易拿到基金,所以提问的东西也基本都是这类的。而那边的大学者给这些博士们的建议就是,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圈举办的聚会,要多认识编辑们才行。

您看,全世界都一样。

第三:正因为学术圈有着这种浮躁的风气,就造成了不少顶着大科学家名头出现的书,或者是以大学者名义翻译的书,根本就不是这个大学者亲自做的。而是学者手底下的研究员,甚至是研究生们来做的。

尤其是那种比较厚的书,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翻译一章,翻译完了一汇总,挑挑没有错别字就完事,拿去印刷了。至于全书是不是统一的行文风格,语言是不是通畅,易懂,有没有对原文理解错误的地方,根本没人关心。

因为研究生属于廉价劳动力,翻译完几千,上万字的东西之后,有时候就给个千把百块钱,甚至都不给钱。所以很多研究生也根本不认真翻译,而且即使认真翻译了,以研究生的水平也很难领会到原书的精髓,所以翻译出来那东西也很多都达不到原书的高度。这就造成了很多外文书,尤其是火线翻译,抢个什么档期上架的那种畅销书,看起来的感觉非常差。

这也是为什么老邢一直比较主张先看国内学者写的书的原因。虽然有很多国内学者写的书,也和翻译的一样,都是研究生一人编一章,最后放一起就攒出来一本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内学者都是这样的,我们也有很多种真正做学问,真正自己亲自写书的良心学者。而老邢这个系列节目的宗旨就是帮大家把良心书尽量找出来。

最后再说一句闲话,有不少粉丝问,说老邢为啥光推荐书而不介绍具体的出版社,翻译者和书的版本。

那是因为书这东西,书名、作者名和翻译者的名字,这三样确定了,这本书的内容也就基本确定了,至于是什么出版社,除了影响书的封面设计和后面一些花钱买来推荐书的同行们,并不影响书的内容。

确实有不少书换了个版本就会换个出版社,老邢书架上就有不少这样的书。

拿最经典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学》举个例子,这两本书分别是北大出版社和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工业和清华出版社也出版过。不同版本的翻译者也基本上不是梁小民就是卢远瞩。但是说实话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曼昆写的。可以说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各个版本的曼昆几乎没区别。

因为虽然不同版本的书内容确实不一样,比如很多书的新版本都会有新内容。但是对于硕士以下的很多初学者来说,这部分新内容几乎不会对读者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因为初学者学的就是基础知识,而新增的内容往往都是作者的最新研究和感悟,一般都是涉及到更高级阶段的知识。

说白了就是新内容对于小白来说没那么重要。

而不少书的新版本还比较贵,所以您还不如买个便宜点的早期版本看,还省钱。

等您如果真的对新版本的新内容有需求的时候,您也就超越了看这些初级书的层次了。那时候的您应该去看一些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瓦里安的《高级微观经济学》等等更深内容了,而不是一直在初级阶段混了。

这就好像一个人幼儿园毕业了,上了小学后看了小学课本,在幼儿园有疑惑的问题在小学会轻松解决。而不是一直在幼儿园混,一直在看图说话,然后还很在意这本书跟那一本书比,插图不一样了。这本书的大灰狼没穿裤子,那本书的就穿了。

所以曼昆、斯底格里茨的教材等等这些初级书的新版本和新内容其实没那么重要。

还有就是翻译者为啥老邢不特意介绍?

因为很多外国书在国内是有版权的,基本上一本书的翻译,在国内就只有这一个人或者一伙人垄断了翻译权,所以不用强调某本书是谁翻译的,因为没别人,只有他们一个。

需要电子版书籍后台私信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jg/254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