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网络社会学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文/赵义萱

这周选读的是马克思·韦伯的《学术与政治》一书,其中包括韦伯丰富人生缩影的小传,两篇充满思辨性的演讲,以及包含相关内容的附录。韦伯的很多想法于这个时代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或是给予我们实践的借鉴,或是给予我们思想的启迪,或是仍需我们这代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与研究,得到当今历史条件下对于这些问题的最佳答案。

一、关于《学术与政治》文中的两篇演讲的感想

(1)学术有成果,但“没有意义”

“学术”一词在大学之前对于我而言遥不可及,但是随着知识的扩展与思想的成长,学术已经悄然揭开了它的面纱,向我们靠近。学术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也曾有这样的疑惑,是为了研究有深度的问题给幸福社会提供解决方案?还是为了探索社会与自然的存在意义?至少学术肯定不是没有意义的吧,然而韦伯在他演讲的开头便给出了让我瞠目结舌的答案,他说学术不是解读意义的工具,它并不神通广大,不能指引我们通向真实存在之路,真实自然之路,亦或真实幸福之路,只有作为知识经验方有成果可言。但是如果要成为经验科学,便必须要断念于提供意义。追溯到历史,在历史上宗教往往作为意义发配的权威来提供意义,但是其理念却又与近代学术理性标准存在冲突,学术如果为了其意义就依托宗教为基础,会最终变为神学,这种学术反而连作为经验科学的成果价值都失去了。在提到这个问题的争议之时,韦伯用了一个比喻,给了我一种可以理解又值得回味的解释——既然生命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面貌,学术岂会有一种必须要接受的意义?因此学术也许成果颇丰但必定没有意义。这是我读这本书中的第一个深深地触动吧。

(2)学术的先决条件—政策提供的土壤

老师曾在课上讲到过李约瑟难题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实践轻理论,而导致的科学上的落后。然而西方的学术研究土壤的孕育也同样不易。韦伯是德国人,他在演讲中举出了德国年轻学者学术生涯的例子,说明了德国当时学术研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德国当时的年轻学者需要从私讲师当起,在没有稳定收入的前提下需要经过努力,经过大学教授讨论同意,提出著作经过教授团一致讨论才能摆脱不稳定的私讲师的职位。连韦伯这种在当时赫赫有名的学者都表示,当时如果不是自己机遇很好,肯定还有奋斗很久才能获得正教授的职位。而一个个身无恒产的年轻学者,必须承担几年不确定的风险,一方面维持生活,一方面坚持收益无几的学术,让人一方面感叹当时年轻德国青年学者的勇气与坚持,另一方面感慨国家政策对于学术研究的支持与鼓励对于学者学术研究的发展推进是多么重要。今日的中国在对学者学术研究的支持与承认也使得中国的学术研究近几十年如雨后春笋一般频频发芽,这些都是历史的经验与借鉴吧。

(3)如果终将被超越,为什么而学术?

从历史长河的发展来看,古人所做的成就,无一例外都会被后人逐渐超越。我们如今的所做亦是如此。这句话让人仔细思索嚼味之后,让人感觉到有一种失落感产生,后人一定会超越我们,我们的成果虽然是永恒的,但在未来人看来这些成果却是较为落后的,很多人毕生所研究的学术,其命运就是被后人超越吗?韦伯给出的答案是,这非但不仅是命运,更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我们的研究就是应该对自己的志业保持绝对的耐心,无论为了技术性的目的还是为了思想领域的开拓,其实只要学术能提供给自己和社会以满足,能够让后人更上一层楼,学术研究就永远充满其生命力。

(4)我们真的了解自身的生存状况吗?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觉得因为经受过系统教育和知识积累,我们对于自身周边生活状况的理解往往高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而韦伯在这个命题上引入了一个较为极端例子的,将其论点表达的一针见血,在我们前提不变的基础上,他直接将我们与美洲印第安人为对比。问我们对于周围的生存状况有没有一个印第安人清楚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知道地铁的原理,不知道机器如何制造,甚至不知道买卖东西的经济学原理,而印第安人可以清楚的说出自己所用的工具的用途和操作。其实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以为可以轻松的知道所有关于身边生活的信息,却忽略了对自我,以及对自己每天生活所接触的事物的认知,反思过后,我们真的应该静下心来过滤掉生活的很多繁杂无用的信息碎片,而对自己的周边生活保持了解,将这个拼图填补完整,才是我们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之前更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

(5)新闻工作从来都充满挑战

韦伯在提及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时,提到了一个社会群体概念——群体政治家,在当时群体政治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新闻评论者,尤其是新闻工作者。在当时新闻工作者地位颇低,甚至属于“贱民阶层”,韦伯提到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才气”,不亚于任何学者做研究所需要的才学,而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更是其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为什么这个观点让我有触动呢?因为我对学者的概念一直都是潜心做学术的人,而学术较为艰难的道路让我们以后可能只有少数人选择成为一个学者,多数人可能还是从事和新闻相关的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因此可能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松懈,但是韦伯的话警醒了我,其实新闻行业的素质和专业性要求丝毫不逊于学者,韦伯后来也谈到,新闻工作者的生涯必须不停追随市场的需求,对任何一件事或是生活中任何一个可以想象到的问题,迅速言之成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你的意见不能完全肤浅,尤其不能因为暴露了自己底盘而失去尊严。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未来可能的新闻行业工作者,需要不断地阅读,积淀,积累,去增加自己知识的厚度与思维的广度,锻炼自己的反应力与思辨才能,才可以游刃有余的应对新闻业需要面对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热点潮流。

二、以韦伯之精神自勉

读这本书开头的小传让我对韦伯的人生轨迹有了大概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油然敬佩,我想之后可能会抽空读《韦伯传》继续了解这位伟大的社会学家,从小传中了解到的韦伯的特殊的品质让我记忆深刻,我觉得这是我阅读这本书的重要收获,想将其才华与成就背后的伟大品质进行记录作为结尾来勉励自己,向他的优秀特质学习与进取,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1)天才在于积累

马克斯·韦伯作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是公认的“天才”社会学家与思想家。然而不是人天生就有成为思想家的思辨与文笔,就像苏轼一家七岁开始熟读诗书一样。韦伯十五岁的时候就像大学生那样广泛的摘写较为晦涩的礼记。在同窗人都在看各种缺乏营养的无聊小说之时,韦伯的心却在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之上,年轻时的广泛阅读为其未来的人生储存了丰富的知识宝库,增加了其思想的厚度,让他可以以一种成熟而又理性的视角观察这个眼前世界,而又有余力看向更远的世界。然而不同于很多“天才”的恃才傲物,韦伯在批评同学不务正业之时,又暗自懊悔觉得自己毕竟是班里最小的学生之一,这些话本不该由他来说。我想,正因年轻时的“厚积”,才让韦伯在未来演讲时的“薄发”显得风度翩翩,游刃有余。

(2)责任感与使命感应是生活的动力

一个伟大的社会学家一定是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的,愿意为社会去思考有实际意义与进步意义的事,批评那些有损社会的作为。韦伯作为政治家的儿子,在演讲中听到西塞罗的演说对其大为不满,认为他只是一个善于措辞的人,一个低劣的政治家和没有责任感的演讲者。而韦伯也在之后的演讲中多次提到责任伦理,把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肩负着进行思考与行动,这让其思想成果对于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直到后来韦伯成为教授以后,每天坚持晚上工作到夜里1点,妻子催他睡觉的时候他会大喊:“我若不能工作的凌晨一点,就不能算成是一个教授。”我想,就是这种强大的责任感驱使他不断努力的吧。为天下苍生,为生民立命,为往盛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的思想家已给了属于我们的历史责任,韦伯也给了我们启迪与榜样,带着责任与使命感去过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想必是充实又幸福的吧。

(3)已读万卷书,心犹自由身

这是我觉得最可贵也最难做到的一点,我们很难不把自己读书所得到的知识和精华当做自己的思想观点的一部分来使用,并以自己可以引经据典,有理可循而引以为傲。韦伯的表哥曾对年轻韦伯的过于成熟的思想言论表示怀疑,写信暗示韦伯的思想不过是来自拾取其读过的书的牙慧而已。韦伯的犀利又不失风度回信让当时在看书的我瞬间油然敬佩,想必即使作为年长的表哥,看到韦伯对他的这样一个回复也不得不重新正视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对之肃然起敬——“你以为我会介意一个我知道的但不符合实情的意见,虽然我动用了我所知道的全部知识,我还是无法承认我被任何一本书或老师的任何言辞牵着鼻子走。”韦伯也在后来的不惧权威的行为,不拘泥书本的思想言论上,证明了他一直在坚持着他当年所说的这句话。我想,无论我们是本科阶段的写论文,做策划,还是未来可能的从事学术研究。如果时刻能提醒自己达到这句话的要求,可以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将读到的知识消化,而不是被知识同化,做到思想自由而独立,那么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独立成熟的思想体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想成果,为学术研究,为这个社会做出不一样的贡献吧。

阅读书单:

韦伯《学术与政治》

涂尔干《自杀论》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本期编辑:余甜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jg/25450.html


当前时间: